追寻领袖足迹 汲取思想伟力——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参加中青班学习期间,我再次静心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让我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精神洗礼。29名采访对象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他们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担当为民的家国情怀,让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增强了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追寻初心足迹,汲取前行力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经历恶劣自然条件、繁重生活劳动、严酷政治考验、巨大心理压力,勇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展现了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传递了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的赶考路上勇毅前行、奋勇搏击。当前,改革发展形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名中青年干部,没有退却的理由,只有前进的选项,要放低姿态、摆正心态、保持状态,在复杂环境和困难挑战中勇敢闯关,以“豁达之心”“从容之心”豪迈干事创业,把“努力工作、健康生活”作为人生“标配”,奋力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才。
追寻实干足迹,汲取奋斗动能。艰苦孕育伟大,奋斗锻造成功。习近平总书记自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沃土。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不管多苦多累,总是在不停地干、拼命地干,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分付出,锻造出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深刻内涵。感悟领袖青春足迹,我们更应笃定实干信念,扎根基层一线,怀愚公之志、尽担当之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拼搏奋斗、敢想敢为,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不断提升“七种能力”,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追寻发展足迹,汲取实践经验。七年知青岁月,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带领乡亲们办磨坊、办夜校、修梯田、通沼气,让我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真谛。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从解决吃饭问题到带领14亿人实现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作为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传承和弘扬我们党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如既往的赤子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心怀“国之大者”、砥砺“家国情怀”,以不负人民的实际行动践行国企使命担当。
追寻廉洁足迹,汲取廉洁养分。镜不蒙尘可照人,人无贪贿可正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廉洁奉公,就是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风范。”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梁家河原村支部书记梁玉明谈道,“近平处事非常公正,知青也好,社员也好,一视同仁,他绝对不会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会做不公正的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践行廉洁为民的典范,折射出共产党人应有的清白与纯粹。面对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自觉把守纪律、讲规矩浸润在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不踩“底线”、不逾“红线”、不碰“高压线”,始终做到不为干扰所惑、不为噪声所扰、不为暗流所动。当前,要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自觉廓清思想迷雾,坚决激浊扬清,使铁的纪律成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2期中青班3班学员,现任遂宁兴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