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担当精神养成机制的四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关键少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是其必备的政治品格和基本的素质要求。激发领导干部担当精神,增强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容错纠错、激励保障和监督问责机制,构建一套全方位、全链条的养成机制。
一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干部担当鲜明导向。干部考核评价是干部担当精神养成的基础性工作。要紧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首先,要突出考核评价的政治性。要完善政治素质正反向测评,开展“政治体检”,围绕政治素质测评指标对干部逐项测评,对政治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要重点考核干部是否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确保对干部政治担当素养考准考实。其次,要注重考核评价的协同性。要健全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在定性基础上结合定量指标,优化调整考评内容,把平时考核、专项考核、任期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等纳入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之中,推动干部考核评价与中心工作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同时还要关注干部日常工作表现,注重听取群众的评价与意见,实现对干部担当作为情况的全面把握。最后,要统筹结果运用的有效性。要增强干部考评结果运用的实际效果,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评先树优、表扬奖励、处分处理时的重要依据或参考,发挥好干部考核“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的作用,引导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要及时检查考评结果运用情况,纠正考评结果运用中的失误。
二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干事创业宽松环境。容错纠错是新时代干部担当作为精神养成的制度安排。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促使容错纠错机制落地生效,形成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首先,要明确容错纠错界限。要细化和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从问题性质、工作依据、主观动机、决策过程、后果影响、纠错态度六个方面分析研判是否予以容错。注重在宽容改革探索、大胆作为、缺乏经验等方面失误的同时从严把握政策界限,释放担当作为的鲜明信号。其次,要容错纠错并举。一方面容错要规范。实行“谁追责问责、谁容错”,责任追究机关在调查核实后确认符合容错情形的,要依照相关规定予以或不予以追责问责或减责。另一方面纠错要科学,对于犯错者要剖析根源、及时补救,注重消除干部消极思想,防止“容而不纠”情况发生。最后,要重关怀守底线。对于犯错情节轻微的干部要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被免责干部在评先树优、表彰奖励、考察考核、选拔任用等方面不作负面评价。容错纠错要与纪法相衔接,要树立“兜底”意识,采取“兜底”措施,避免容错纠错成为违法乱纪的“挡箭牌”“避风港”“保护所”。
三要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干部责任心与荣誉感。激励保障是鼓励干部担当精神养成的风向标。要建立完备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担当作为,调动其干事创业热情,增强其责任心与荣誉感。首先,要重视精神激励。大力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通过表扬、嘉奖、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树立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干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进而做到担当作为。其次,要强化物质激励。一方面优化干部薪酬待遇,按规定为身处一线兢兢业业、勇于担当的干部提供物质保障,激发和释放干部工作活力。另一方面科学运用表彰结果,进一步激发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事业心。最后,要畅通晋升渠道。积极拓展干部职业发展空间,重点关注提拔富有担当精神、脚踏实地担苦担难担险的干部,还要将平时激励和专项表彰奖项与干部提拔考核结果相挂钩,为其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晋升机会。
四要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纠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监督问责是保障干部担当精神养成的关键点。要建立完备的监督问责机制,将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纪委要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发挥好监督“探头”作用。要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尤其是用好第一种形态,多做红脸出汗、咬耳扯袖的工作。还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强化对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纪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其次,要畅通人民群众监督举报渠道。线下设立意见箱或服务窗口由专人负责收集处理群众意见;线上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账户,设立意见建议或举报专区。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有机结合,更好地收集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线索。最后,要精准问责、严格执纪。规范问责程序,从问责工作启动、调查、处理到决定、送达等要科学规范。紧盯“四风”问题,防止由作风问题演变为腐败问题。形成干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倒逼干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建设一支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