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绿色高效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蚕桑产业是四川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我省围绕“绿色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主线,坚持“传统茧丝绸产业”和“新兴桑产业”双轮驱动,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笔者在梳理我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了推进现代绿色高效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省蚕桑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全省规划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区、30个蚕桑重点县的蚕桑区域布局。2023年,全省桑园面积230万亩,蚕茧产量8.6万吨,同比增长3%,蚕茧质量保持全国最好水平;蚕茧均价56元/公斤,同比增长16%,创历史新高,一张蚕种平均收益2244元,同比增加317元,全省蚕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1975元,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年产生丝9000余吨,占全国总量的18.5%,居全国第二,其中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产量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茧丝绸行业总产值378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蚕桑综合产值连续四年稳步增长,达103亿元,同比增长8.42%,丝绸工业综合产值27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一是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以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蚕桑优势产业带为重点,形成了一批蚕桑专业村、专业乡镇和重点县。南充市嘉陵区粮桑园区成功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全省已建成省星级蚕桑园区8个,其中五星级园区3个、四星级园区3个、三星级园区2个、培育园区若干,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级园区梯次发展新格局。蚕桑已成为部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是茧丝质量品牌效应凸显。四川是全国最集中的优质蚕茧生产区域,也是全国最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其中,宁南、涪城、高县、武胜等基地生产的蚕茧,80%以上可以缫制6A及以上生丝。涪城蚕茧继成为亚太领导人峰会服装原料之后,又成为爱马仕、LV等奢侈品牌的定制原料。宁南、武胜、高县等相继获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盐边、德昌获得“中国果桑之乡”称号,嘉陵区获得“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称号。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初见成效。全省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0余家,蚕桑农民专合社300余家、家庭农场6万余户;企业创新能力持续释放,4个蚕桑科技小院入选国家级支持建设科技小院名单,建有3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余家市级专家工作站,有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余家。
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已成。坚持“栽桑养蚕”和“栽桑养人”双向发力,桑果、桑茶、桑菌、桑医药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桑叶茶、桑果饮品、桑枝食用菌、蚕沙蚕蛹开发利用加工企业30余家。以攀西地区为重点发展果叶兼用桑园25万亩,桑果产量30万吨,同比增长15.38%,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居全国第一。以嘉陵区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茶桑基地5万亩,居全国第一。蚕桑科普、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涌现,郫都区“水隐桑田-绣里”文化产业园、绵阳“蚕桑国际小镇”已初步建成。
二、当前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蚕桑产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因其产业链较长,能够较好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但是,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是“非农化”“非粮化”制约产业发展空间。在禁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政策背景下,耕地红线制约蚕桑等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各地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连片发展”思路难以贯彻。一些地方提出增加桑树栽植行距等限制性举措,降低单位面积桑园产出。桑园间套作面临作物种类相互影响,病虫危害增加,农药威胁蚕作生产。
二是生产经营成本压力制约生产经营规模。一方面,蚕桑生产环节较多,桑园管理、桑叶采摘、大蚕饲养等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整体不高,劳动强度大,农村用工成本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且“雇工难”普遍存在,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等因素影响,丝绸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加,出现“增收不增利”情况,蚕茧和生丝价格增幅明显超出绸缎、服装、制成品等终端产品市场恢复程度,企业经营压力增加。
三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技术措施应用。农村蚕桑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返租倒包业主、家庭农场主、新发展大户多数没有蚕桑从业经历;蚕桑基地乡镇、县级蚕桑行业主管部门几乎没有专业的蚕桑农技人员或人员较少,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年龄老化,业务经费保障不足;培育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不规范,和经营主体之间重利益争夺轻技术服务;农业信息化、农业金融和保险体系不健全。
四是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我省以蚕桑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创新平台数量少、原创性创新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不足,缺乏当家品种、种养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偏低、精深加工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现象突出。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强,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
三、发展现代绿色高效蚕桑产业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提出“四个发力”的重要要求,我省蚕桑行业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创新驱动蚕桑产业重回经济发展主赛道”,主动融入“大农业”、发展“大蚕桑”,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从调整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入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一是强化蚕桑产业的经济功能。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蚕桑产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蚕茧质量优势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下的服务配套体系完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系列药食同源农产品。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建立蚕桑产业长效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探索传统种养模式创新。主动改变栽桑及剪伐模式,因地制宜推行老桑园密改稀、直立型桑树品种更替、新建桑园大行种植、夏伐式修剪等技术,用好夏伐及冬春剪伐空茬期、幼龄桑园和成林桑园宽行空间,开展“桑+粮”“桑+豆”“桑+马铃薯”“桑+菜”等桑粮间作套种,增加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产出。主动改变养蚕模式,推行多批次养蚕,推广工厂化、电动升降蚕台进行立体式饲养,提高蚕房及设施利用效率,减少占地面积。积极探索桑畜种养循环,推行“桑+猪”“桑+牛”“桑+羊”“桑+禽”循环发展,实现以养定种,种养循环,绿色生态发展,增加肉、蛋产品产出。
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蚕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共育户+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家庭农场”等模式,构建联农带农的产业发展机制。支持茧丝绸龙头担当“链主企业”,引领现代蚕桑全产业链建设,统筹兼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不断探索“股份合作”“桑园托管”等方式,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健全蚕桑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共育户+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推进合作社、协会、公司等蚕桑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由专业机构承担桑园病虫防治、桑园耕作施肥除草、蚕房消毒、物资配送等工作;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实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种养大户”服务模式。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职业蚕农、示范家庭农场等的技术培训。支持科技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科研机构、丝绸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合攻关。通过“科研单位+基地县”“科研单位+企业”联合共建蚕桑院士(专家)工作站、蚕桑专家大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示范基地、科技小院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46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现任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