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重生 勇克包座 胜利北上——红军长征在若尔盖
若尔盖是长征中红军三大主力都走过的大草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及的八个重要战役战斗中,勇克包座的发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重要会议——巴西会议召开地。红军长征在若尔盖,经过及停留时间达45天。若尔盖,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纪念地,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凝结地。
草地征途 绝地重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若尔盖大草地是伟大的长征精神铸魂之地。
1935年8月18日,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松潘毛尔盖出发,行军序列为:30军、1军、前敌总指挥部、中革军委纵队、4军、红军大学、3军。行军路线为:毛尔盖—腊子塘—分水岭—后河—大草地—小森林—班佑。
他们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坚持与忍耐,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团结与豪情,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勇克包座 扫清障碍
1935年8月29日,求吉寺战斗、达金寺战斗打响,至8月31日下午3时10分,包座主战场红30军向敌49师发起总攻,以红军的胜利告终,包座战役取得了全线胜利。此役毙伤敌官兵40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轻重机枪70余挺。
包座战役的全线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围困聚歼红军于川西北的企图。此次战役是红军围点打援、设伏诱敌、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典型战例,体现了红军指挥员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红军北出四川、创建根据地的关键一战。在整个包座战役中,红军在艰苦地穿越草地之后,克服了兵员、枪弹、粮食补给等困难,取得了骄人战绩。徐向前同志主动提出承担勇克包座的战斗任务,更是体现了担当精神和红军间紧密的团结。
巴西会议 胜利北上
1935年8月下旬,党中央所在的右路军经过七天七夜艰难行军,终于到达若尔盖班佑、巴西一带,等待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前来会合北上,但是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到达阿坝后,一意孤行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毛泽东、张闻天、博古随即赶到红三军驻地阿西牙弄,连夜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会议一致认为,在此种危急关头,红军面临分裂的风险,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可能会招致严重后果,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立即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军委纵队一部,先行北上。
巴西会议是反对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重要里程碑,是在危急关头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正确的北上方针,最大地团结争取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最终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的一次关键会议,在红军长征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均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甘共苦 牦牛革命
若尔盖是红军休养补给地、绝处逢生的转折地。在1935年、1936年秋季粮食收获季节,若尔盖的群众两次支持了红军。据申报革命老区时初步估算,1935年红军人数3万余人,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人数7万余人,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若尔盖45天,两年共筹集口粮237.75万公斤、牦牛4万余头。这些粮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一些红军战士特别是三过草地的红军战士,甚至起到了“救命”的作用。当地百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1935年8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军右路军踏上茫茫草地,经腊子塘、分水岭、后河、大草地、小森林,于8月24日走出草地到达班佑,此为“一过草地”;1935年9月中旬,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余部自若尔盖包座、班佑地区原路返回南下,此为“二过草地”;1936年7月底至8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分三路穿越草地,此为“三过草地”。
在这里,红军将士遭遇高原缺氧、恶劣气候,深陷泥潭沼泽和无法宿营等重重困难。他们在“高原寒,炊断粮”的饥寒交迫中,挖野菜、啃树根、嚼皮带,喝过毒水、吃过毒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死亡威胁与生命挑战。在这里,红军将士互相搀扶,互相支撑,互相帮助。“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在草地行军的悲壮与坚持中,有女红军风雨中瘦弱而坚毅的身影,有老红军、小红军沼泽中蹒跚而坚定的步伐;在走向胜利的艰苦与牺牲中,传来了河岸边、草地上宿营地的嘹亮歌声,响起了“走出草地,就是胜利”的雄壮呼喊,也留下了“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九个炊事员”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红军三过若尔盖草地,是红军长征中艰苦、悲壮、辉煌的历程,也是红军长征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的一段征程。他们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坚持与忍耐,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团结与豪情,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他们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包座战役之求吉寺战斗
求吉寺坐落于求吉乡给嘎山下,其间的松甘茶马古道处于其咽喉部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包座战役“围点打援”战术的实施中,以求吉寺战斗最为惨烈。
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座7房归松潘管辖。国民党胡宗南部进驻松潘后,松甘茶马古道便成为其重要兵道和粮道。胡宗南在达金寺、求吉寺均设有兵站,负责积存和转运来自甘肃的军粮。为保粮道,更为防止红军出川北进甘南,胡宗南于1935年7月派其康庄团驻守求吉寺、阿西茸、上包座达金寺等地。
1935年8月底,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右路军,到达班佑村。当晚,阿俄垭口的一场遭遇战使右路军转向巴西农区。而胡宗南获悉红军即将走出草地的消息后,急调援军伍诚仁49师由松潘漳腊向包座增援,妄图将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重新逼回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草地中去。红军必须在敌增援部队到达前占领包座,打开北上的通路。
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根据敌情,于8月25日,用红30军一个团的兵力向驻守在牙弄路口的国民党康庄团一部发起进攻,攻占了路口据点,趁胜占领了在阿西茸的牙弄寨。并继续向敌追击,于28日,红军向退守在嘎哇寨的国民党守敌发起进攻,并攻克占领嘎哇寨。残敌逃向求吉寺院,红军总指挥部随即命令围歼求吉寺之敌交与刚刚走出草地的红4军,而红30军随即撤出战斗,向包座疾进。8月29日,红4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命令红4军10师向求吉寺守军发起进攻。
师长王友钧在长征途中屡立战功,尤其擅长夜战,被誉为全军有名的“夜摸将军”。24岁的王友钧师长领受任务后,信心十足,提着驳壳枪闪入夜幕中。红4军10师在攻克敌外围据点时,采取“引蛇出洞”战术,向求吉寺的国民党守军发起猛烈进攻。红军战士个个生龙活虎,勇猛冲击,很快拿下了外围的几个要点,攻克敌军碉堡,敌人残部通过暗道退守求吉寺。红军战士突破寺院前沿的敌阵地,敌人顽固反击,将冲进外围阵地的红军打退。而英勇的红10师将士再次冲锋,甚至和敌人发生激烈的肉搏战。由于敌康庄团在求吉寺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囤积了大批粮食等物资,更凭借寺院的院墙顽固抵抗,红10师组织多次进攻均未奏效,激烈战斗中,王友钧身先士卒,为了掩护战士冲锋,不幸中弹牺牲,为打开北上通道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8月31日下午,红30军向进入包围圈的敌49师发起总攻,激战8小时,整个包座主战场战斗胜利结束。此役毙伤敌军4000余人,俘敌8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轻重机枪78挺,电台一部。8月31日晚,包座战役结束时,躲避在达金寺内的敌人逃跑之际,将囤积在寺内的粮食放火燃烧,红军攻占后迅速扑救,抢出了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为刚刚走出草地的红军将士解了补给的燃眉之急。
包座战役的全面胜利,是红军在雪山草地进行的一场最大规模的进攻战,粉碎了蒋介石围困聚歼红军于川西北的企图,也是红军将士在刚刚走出草地,在那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重大胜利,为实现党中央北上战略方针扫清了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