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宣传片 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 刘 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城市宣传片承担起了国家形象建设和传播的重要任务,为提升国际形象开辟了新的路径。例如,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投放促使更多国内城市选择在国外媒体投放宣传片,成都首创中国内地城市在国外电视媒体播放的新潮,上海通过与美国休斯顿、芝加哥等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互相在对方的城市媒体上播放彼此城市的形象宣传片等。

系统化认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概念及分类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内容是城市形象,由硬件和软件两个要素组成,硬件包括城市建筑、城市公共设施等,软件部分包括城市精神、城市价值取向、市民行为和城市政府形象等。从城市形象要素的角度可以将城市宣传片分为五类:综合形象、经济形象、旅游形象、人文形象和特殊宣传形象。从拍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六种:第一种是典型符号组合型,即通过将该城市代表性的典型元素的快速拼接力求全方位的展示城市全貌。第二种是故事型,在故事当中穿插城市的象征性元素与风景人文,具有记忆度与亲切感。第三种代言人型,通过该城市的明星等代表城市的形象。第四种是技术型,是借助创新技术制作,其表现形式为3D、VR虚拟现实,4K等技术,以震撼式体验的特点深受广大受众欢迎。第五种是动画型,极具趣味性,但受众范围小。第六种微电影型,是在短时间内讲述一个或多个戏剧性故事,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戏剧性。

立体化分析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国际传播现状

《人民日报》海外网发布了《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海外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2020)》,《报告》选取了全球城市实验室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中3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大陆城市,抽取其在十九大后发布的275条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样本,以精准的传播大数据和指标为依托,对各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海外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和案例解剖。数据显示海外传播影响力排名前五依次为:深圳、杭州、武汉、上海、北京。研究发现,一是从传播主体上,官方媒体的传播力大于政府部门;二是从发布平台上,多平台发布意识整体较弱;三是从宣传片数量方面,71%的城市发布的城市宣传片数量低于10条;四是从平台的传播力上,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比如抖音)传播力更强。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宣传片获赞最多的是《长沙不夜城》,究其原因,首先是多种拍摄技术交替使用,采用延时摄影、特写等多种拍摄、组合方法,捕捉城市的整体轮廓,潜入城市的历史记忆。其次拍摄主题选择的差异化和生活化,重点展示了长沙丰富的夜市生活,比如长沙本地的茶颜悦色奶茶、长沙臭豆腐等小吃,相比较大部分没有夜生活的国外受众,该内容更易引发海外网民的新鲜感和共鸣,提高城市好感度。最后拍摄主角选定体现受众本土化,比如美国人在中国给美国人讲他的所见所闻更具有接近性和亲切感。

多元化构建我国城市的国际传播形象

以城市为制作主体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应该在内容选择、影片制作、传播方式上创新,向世界讲好中国城市故事。

挖掘城市特色,突出城市宣传主题。善于整合政府、媒体多方资源,强化宣传片制作的专业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摆脱面面俱到、重视以点带面,提高传受双方的共通点。比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推出的《天府四季交响》,以四季为主线,串联起四川的典型符号。

强化受众思维,打造共通语义空间。以受众视角来构建叙事,对受众及其认知偏好进行研究与分类,使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共同的文化价值共鸣。争取“认同”而非传统宣传意义提倡的“说服”,即通过符号(语言)来激发合作的行为,这样更具有战略意义和长久稳定性,让国外观众通过城市形象片共同制造关于这座城市的形象。

创新拍摄手法,借力新技术展现沉浸式体验。通过“一镜到底”,推、拉、摇、移镜头等不同摄影技巧,提高视觉体验的连续性和沉浸性。

多平台投放,差异化传播。根据国外投放平台的特点,剪辑不同时长、主题和节奏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实现平台投放全覆盖。设立国别研究人才库,形成国别受众调研报告。

立足本土文化,建立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符号库。叙事必有话语,话语必用概念,而构建符号化的概念,则是一切传播的密钥。将异质性的符号转化为同质性的符号,以扩大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