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党校教师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万 亿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做好党校工作的基本功。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担当好新时代党校教师的职责,充分利用好“距离群众最近”的优势,切实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一看家本领,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夯实理论基础、用活方式方法、确保对策实效,自觉地把调查研究贯穿到教研咨的全过程,解决教学科研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实问题,更好地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

一、夯实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教学要搞好,理论研究必须有深度。”党校教学的根本,在于用通俗易懂、富于思辨的语言,讲好“为什么”,讲清“所以然”,讲出“所以必然”,也就是要讲出党的创新理论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以“三个理”服人,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什么是真正的理论?什么是理论工作?毛泽东同志当年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东西。也就是说,调查研究并非简单地了解情况,也绝不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演,而是借助“求是”这个桥梁去连接实事与事实、现象与本质,进而推动理论与实践对话。事实上,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到基层的鲜活事实中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因为有了深刻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实践问题。作为“不一般”的党校工作者,要时时处处走在由事明理、就事论理、探索规律的人间正道上,始终在“行行重行行”的调查实践中,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化理论问题研究,搞好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重点课题研究,形成立得住、叫得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用活方式方法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效果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要了解事物的全貌,就要把问题“摸清”“吃透”,在发现问题后的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摸清”就要对掌握的情况深入查核、反复比对、多方求证,把真实的信息、客观的资料和可信的情况归纳筛选、总结提炼出来。“吃透”就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刨根问底,透过现象找准抓住根源,从源头上找症结。党校教师做好调查研究,讲究“身至”的同时更要“心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收集到的材料真实、客观和全面。调研中不要犯“走马观花”和“浅尝辄止”的形式主义,应深入农村、基层、社区、企业、学校等,与群众面对面开展座谈、请教和询问,真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收集民意;更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坚决杜绝发现问题过程中“道听途说”和“纸上谈兵”的主观主义及“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的官僚主义。另外,党校教师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面向学校的培训对象开展调研。党校的培训对象都是党员干部,他们当中就有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有分管业务的专职干部,有村(社区)干部,也有普通的党员同志。针对培训对象的调研要采取不同于下基层调研的方式,在培训开始前就要认真研究培训对象的来源、分管业务,明确调研问题和方向,制作科学、针对性强的调查报告,以便在培训结束时发放到学员手中,获取第一手的材料。总之,党校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做到精准捕捉和发现具体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三、确保对策实效

开展调查研究,倘若提出的对策建议不合时宜,没有可用之处,那么,即便写得再好、提得再多,也是枉费功夫、浪费笔墨。正如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的:“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所以,对策研究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更不能作那些“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而是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的前瞻性、政策性和应用性,使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紧跟党委政府需求“对”得上、聚焦解决现实问题拿出“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校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党和国家急迫需要和战略需求出发,上接天线、下铺地线,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也就是说,对策研究要坚持“两个导向”。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党委政府有什么样的需求,人民群众有什么样的需求,实际工作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按需供给,始终站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人民根本立场和实际工作基点上开展对策性研究,使提出的对策建议与党委政府在思路上同频共振,与实际工作在时机上相互趋同,与人民向往在需求上紧密贴近,真正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服务到决策中。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出问题是调查研究的起点,分析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支点,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落点。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曾经撰写过一篇《问题研究会章程》,提出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71项144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重视围绕现实问题开展调研。比如,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就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十大现实问题的调研成果。眼下,改革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是党校为党献策的重要内容。”现实问题就是时代问题,因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尤其需要立足时代潮头,把握时代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研究时代问题,发出时代声音,烙上时代标记。所以,党校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思维,始终在“行行重行行”的调查研究中,用洞察力、探究力、创造力、表达力去挖掘和研究时代困局,去揭示复杂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真相事实,积极出主意、建诤言、献良策,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夹江县委党校)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3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