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5年 第10期 > 第1版 四川党校报
铭记四川贡献 传承抗战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本报评论员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战略大后方,为中华民族在艰难抗战中挺立不倒提供了坚实支撑。正如1945年《新民报》社论《莫忘四川》所指出:“假如没有四川,我们就不能想象抗战何以能支持如此之久。”

川魂铸剑:用血肉之躯筑牢抗战防线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装备落后、身着单衣草鞋的川军,先后三次成建制出川抗日,守卫了全国1/5的前线国土。川军伤亡达64万余人,约占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其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陈毅、杨尚昆、罗瑞卿等川籍将帅运筹帷幄,赵一曼、陈修文等先烈慷慨就义,用生命践行了“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誓言。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四川儿女以不同方式投身抗战,共同谱写了“血肉筑长城”的英雄史诗。

川力支前:以倾省之力保障前线供给

作为抗战经济命脉,四川以“舍家纾难”的担当扛起后勤重担。1941年至1945年,四川人民运送谷物8404万石,占全国征收总量的1/3以上,用“红苕稀饭”喂养了前线将士。在财政贡献上,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全国50%以上的财力支出,以“点滴积累”支撑起国家运转。在日机长达七年的狂轰滥炸中,四川人民愈炸愈强。四川发起“献机”运动,用民间财力充实空中力量;150万民夫在缺衣少食、缺乏机械的条件下,抢修成都地区机场群,盟军从这里轰炸日本。1943年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四川4万余名青年挺身而出,占全国总数近三成,彰显了“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赤诚。

川道通衢:凭坚韧意志构建战略通道

为打破日军封锁,四川人民以血肉之躯开辟“生命线”。整治川江航道、开辟金沙江新航线,让川江“黄金水道”成为盟国物资输入的大动脉;1938年10月,航空航线从战前8条增至17条,构建起空中运输网;省际与省内公路大规模改扩建中,250多万民工付出巨大牺牲,用锄头箩筐在崇山峻岭中铺就抗战动脉。这些战略通道的建成,不仅保障了反法西斯同盟物资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更牵制了日本大量战略力量,为亚洲其他战场的抗战提供了间接支援,展现了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紧密联系。

川地续文脉:怀爱国情怀书写学术坚守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尽己所能,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接纳了大量学府和研究机构。成都华西坝形成了“五大学联合办学”的独特模式,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济大学在李庄的岁月里为宜宾人带来了国内一流的医疗技术,使宜宾人民战胜了“麻脚瘟”。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上演了最为动人的教育守望、知识报国。四川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辉煌的学术地标。梁思成在四川的古建筑中发现了古老的中国,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童第周开始了中断多年的“金鱼实验”,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研究的先河;董作宾完成了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殷历谱》,为今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80载岁月流转,四川人民在抗战中铸就的担当精神历久弥坚。历史学家张其昀曾言:“巩固西陲,兴复祖国,此为四川历史的精神,亦为其时代的使命。”今天,伟大抗战精神已深深融入巴蜀大地的血脉,激励着四川在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继续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这既是对历史的最好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坚定守护。

(执笔: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阳金平)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