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民意是民主政治的源头活水,将人民意愿贯穿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把尊重民意贯穿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之中,强化民意在政策制定与改革中的导向作用,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民意参与渠道,推动民意表达提质增效,同时完善“征集—反馈—监督”闭环体系,确保民意转化为治理实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拥有最广泛、最深厚、最坚实的民意基础。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民意政治价值
民意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最大的底气。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在于实现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其核心要义是将民意转化为治理效能。重视民意在政府决策及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贯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底色。
当前,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诉求日益多元,既需畅通“万条线”汇聚民声,更需拧成“一股绳”凝聚共识。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意贯穿治理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西方票决民主的根本标志;从实践逻辑看,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政协委员协商议事、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制度化渠道,已将民意吸纳嵌入治国理政全流程。但面对治理现代化的更高要求,仍需在民意表达质量、转化效率、落实精度上持续突破。唯有将民意作为政策制定的“指南针”、治理改革的“校准器”、执政为民的“试金石”,才能筑牢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
广开民意言路,拓展多维参与渠道
民意的汇集依托渠道,民主的活力源自参与。参与式民主理论强调,民主的本质在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实质性参与。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意参与体系,需以系统思维贯通民意收集、整合、转化全流程。
一是筑牢参与基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民意表达渠道需要与时俱进向纵深拓展,坚持传统渠道与数字平台协同发力。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府信访接待窗口等实体阵地,强化面对面沟通的民生温度;同步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智能民意征集系统,打通线上线下融合通道,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民意感知网络,确保群众诉求表达“有门可进、有路可达”。
二是培育参与能力,提升民意诉求质量。破解民意诉求碎片化、表面化问题,需系统性加强公民民主素养建设。构建公共知识共享平台,在民生领域开展政策解读与案例分析,帮助群众掌握政策背景与协商规则;开展民主协商能力培训,通过情景模拟、逻辑推演等方式提升信息整合与理性建言水平;将民主素养培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形成与现代治理相匹配的公民文化,实现民意表达从“有感而发”向“理性建言”的质效跃升。
三是强化技术赋能,优化民意转化分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化、大数据分析系统等新型载体,健全智能研判与动态响应机制,对民意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与情感识别,实现民意分类聚类,健全民意分类处理机制,区分普遍性诉求与个性化意见,辨别长远利益与短期需求,在“众声喧哗”中把握民心所向;还可以通过语义分析捕捉社会情绪波动,建立民生热点预警模型,在矛盾萌芽阶段精准介入,推动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型。
突出成果导向,确保民意落地见效
民意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民主的成色体现在实效。公众通过不同方式向政府部门“传递”自身意见与建议,“民意”被纳入决策和治理议程后能够促使政府采取行动,分配相应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构建闭环式的民意落实机制,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民意不悬空、民主不空转,将“民有所呼”转化为“政有所为”的治理实践。
一是培育责任文化与能力根基。将“民意导向”深度嵌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完善领导干部包联社区、定点接访等制度,推动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一线,在面对面交流中感知民生痛点,坚决反对形式化、表演式民主,杜绝“打卡式”调研、“盆景式”协商,真正把功夫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二是健全制度约束,压实治理责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民意吸纳中的权责边界,完善民意落实责任清单,强化结果导向,将民意诉求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等核心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倒逼治理效能提升。推行“首接负责制”,明确民意诉求的首接单位需全程跟踪督办直至问题解决,杜绝责任推诿与程序空转。
三是完善监督问责与效果评估。建立由监察纪检机关统筹,人大、政协、媒体、公众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对民意办理过程进行全周期监督。推行民生项目联合验收制度,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构成的第三方评估团,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核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检验政策落地效果。对敷衍塞责、虚假整改等问题启动问责程序,确保民意转化“不走形式、不降标准”。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新时代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始终将民意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 以渠道之广畅通民声,以机制之效转化民智,以落实之果回应民盼,就一定能激发出亿万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把尊重民意贯穿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之中,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筑牢全过程人民民主精神底色,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