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初冬天气暖,小似立春时。岁末年尾,有幸参加了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提高履职能力”师资培训班,度过了一段难忘而充实的学习时光,进一步坚定了学思想、强党性、练内功的信心决心。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两周的课程中,我们认真聆听了中央党校老师们关于“提高履职能力”系列课程的示范讲授,亲身感受了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课堂呈现,相互启发了关于党校教学科研的方法论思考。老师们在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学理框架清晰,观点明确,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理论的厚重感,还不乏国际视野的宏阔度,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精神气质,让人深深感受到他们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的风范,也让人深刻体会到党校教师解决“本领恐慌”、练好看家本领的方法路径,概括起来说,就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和长时间的研究积累。首先要选定研究方向。教学是个人研究的展现。党校教师的研究方向,既要考虑已有学术积累、个人研究兴趣,也要充分结合党校要求,从高校的研究范式及时调整到适合党校的研究方向和范式上来,使个人兴趣融汇于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现实需要,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是持续研究积累。要将长期关注的“大方向”与阶段设定的“小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下功夫讲好一堂专题课,坚持做好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沉淀个人学识素养。最后是推进教研相长。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学术研究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要把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进教学、科研、决策咨询成果相互转化,真正做到教研相长。
积力之所举 众智之所为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朴素的话语,深刻揭示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生动体现在此次培训的教学活动中。课堂讲授之余,主讲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中央党校自去年以来打造“提升履职能力”专题课的基本做法。概括起来讲,就是“有组织的课程打造”。可以说,每一堂“提升履职能力”专题课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浸润着团队的汗水,也见证了团队的成长、增强了团队的力量。一是明确团队目标。清晰的目标和愿景是团队的动力,一门专题课程就是一个具备SMART特征的小目标,即明确(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二是落实课程孵化。在组建团队上,既要考虑专业能力,也要考虑年龄、个性、精力等相关适应性。在工作推进上,做到任务落实到人、时限具体到天,确保倒排工期、有条不紊。三是共享资源成果。设定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确保信息共通、资源共用、发展共谋、成果共享。四是持续反馈改进。没有一劳永逸的课程,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结构。老师们现场讲述了根据学员反馈的意见建议反复磨课的过程,也亲身示范了团队成员之间听课讨论、相互协作的实践。在一次次上课、讨论、调整、再上课、再讨论、再调整的循环中优化课程,在共同的题目讲授中融入授课教师的语言风格、学术思考、现实关注等个人特点,实现课堂教学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源头活水来 渠清自如许
党校的授课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这就决定了课程讲授既要体现政治立场、政治水准,又要关注实践逻辑、实践动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校课程获得持续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就是调查研究。一是在调查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老师们讲,党校授课要突出问题意识。那么,问题意识从何而来、何以形成?调查研究是重要途径。要带着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去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问题找准确、把情况摸透彻、把内容想明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员思考道与术、把握权与责、明辨是与非。二是在调查研究中进行理论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校教学的特色。要通过调查研究,对课程既有的学术框架进行实践论证,并根据实践动态进行反思和调整。只有把实践结合好,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理论认识,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理论阐释,才能让学员通过学习理论切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在调查研究中积累实践案例。培训期间,老师们的授课既体现理论深度,也凸显实践维度,案例生动鲜活,讲述通俗易懂,充分彰显了“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的力量。要做调查研究的“有心人”,无论是座谈访谈,还是现场观察,要加强纵横对比,善于总结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气象万千,将调研中了解的案例汇集起来,分析不同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对其进行理论总结,提炼普遍规律,不断完善课程框架、充实课程内容。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参加学习培训要坚持学以致用,努力从“知道”走向“做到”,而不是“听课激动、课后感动、回去不动”。一是突出政治性。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深学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悟,心怀崇高信仰,带着真挚感情备课、授课,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彰显价值底色,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全讲准讲深讲透,做一名有担当、有情怀的党校教师。二是体现学理性。要围绕中心大局、结合教学布局、考虑自身实际选好教学专题,对照理论进行反复思考,准确凝练出一堂课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凸显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努力做到“学术框架完整、理论功底扎实、学理分析透彻”,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用理论解释理论、用理论说明理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绝不能满足于对理论浅尝辄止,停留在字面意思理解,更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空洞的说教,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把理论讲明、讲深、讲活、讲透,实现从“研究深”到“阐释透”的转化。要切实回应学员的关切,让学员理解理论、认同理论、运用理论,进而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自觉,避免沉浸于琐碎的日常事务而迷失了根本原则和工作方向。三是加强互动性。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过程。要不断丰富课程形式,通过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师与学员成为课堂的“双主体”,促进教学双方的思维碰撞、观点启发,加深彼此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把握,破除思想壁垒,拓展思维边界。四是锤炼独特性。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要虚心学习讲课的技巧方法,善于思考总结提炼,在教学实践中优化调整,逐步形成自己的讲授风格,杜绝照搬照抄、东施效颦。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师者匠心,止于至善。陆游先生在84岁高龄时用“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概括了自己在诗歌创作上的体会,揭示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写诗如此,站好党校讲台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党校教师,要练就课堂教学的“诗外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须做好“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只要锲而不舍,必能求得实效。水到渠成的背后,总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久久为功的映射。路虽远,行则将至。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我将牢记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按照“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的要求,脚踏实地钻研业务,求真求是求深求合,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