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老区
“船儿呐,从二郎滩来哟,呀吼;船中装的郎泉酒,呀吼,运合江……”
这是一段泸州市非遗项目——赤水河船工号子。这号子从哪儿传来的?请看,赤水左岸,太平古镇。那这号子又是谁在传唱呢?
胡敬华,船工号子的传承人。当然,他还有一个身份,他的父亲胡道才,因为在青杠坡战斗中被打伤了腿,便在太平生活了下来。如今,这名年近八十岁的红军后代,用年少时谋生的技艺,记录下父辈们的四渡赤水,见证着老区发展与时代更迭。木桌子,石梯子,土房子,老爷子不仅在唱,还在讲,他把课堂搬进了自家院坝,成为县委党校的特聘讲师,向过往的人讲述着这方红色山河的历史。每次听到老爷子讲述红军是如何渡过赤水河的经过时,人们都会被那些历史细节所打动,当年那座军民同心桥,虽消失在了滚滚赤水当中,但它却留在人们心里,因为感恩的太平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将它世代保存了下来。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部流动的历史长卷,将时间回拨到1935年。
红军在扎西集结完毕,但北有川军、西有滇军、南有中央军,此时红军三面受阻,不得不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决定回师东进,杀个回马枪,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转移。2月15日,中央红军进驻古蔺白沙场,作出《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1935年2月15日20时)。
一条赤水隔断川黔,三万多红军要如何渡河?桥又在哪儿呢?
沿着斑驳的盐马古道,穿过错落的商铺旅店,仿佛与背盐的盐夫、拉纤的船工、送酒的搬运擦肩而过,映入眼帘的,是太平镇上最具烟火气的寻常百姓家,而这一张张乌黑色的门板,便是这一路的答案。
红军深得民心,太平百姓听说红军要渡河,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送到了红军的手上。两条木船并排开来,中间用木楼梯相连,最后再搭上门板。一座简易的浮桥跃然河面,红军成功渡了河。四渡赤水期间,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中央红军浴血奋战,成功突围,到底取胜在哪?这座浮桥足以印证其中一点,那就是群众支持。是啊,这赤水河上本来没有桥,但红军在,百姓就在;百姓在,桥就在!如今日子好了,但始终没人舍得将门板换掉,哪怕两扇门板参差不齐,哪怕是补了又补,哪怕无法正常使用,他们仍然擦拭着、守护着、传承着,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这早已不是一块木头,而是一座光荣的桥、革命的桥、胜利的桥。
这座桥犹如一条历史的时空隧道,从过去走来,映照着当下,也向未来前进。
赤水河因红而得名,又因一场战役让赤水河的“红”举世闻名,如今它更“红”了!因为一座新的桥,从这里跨过。
看!这架横跨两岸的飞虹,它就是我国第一座以“红军”命名的大桥——赤水河红军大桥。
主塔高243.5米,相当于80层楼那么高;全长2009米,属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它屹立在壁立直行、挺拔千仞的莽莽乌蒙中,修建难度可想而知。2019年9月24日,由81块重200余吨的钢桁梁拼装而成的大桥建成通车,仅是固定连接钢桁梁的螺栓,就用了80万套。不仅如此,建设这座世界上山区同类型桥梁中第一高塔、第二大主跨的峡谷大桥,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赤水河两岸原本需绕行2小时,如今只需10分钟,天堑变通途,这座新的桥圆了沿线80万老区人民的百年梦想。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你为我高举战火中赤水河上的“第一跨”;我为你铺就新时代赤水河上的“第一跨”。在桥上,我瞧见中国速度造就了南向大动脉不断延伸,老区经济走上快车道;在桥下,我瞧见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从这一张张笑脸中,我找到了另一座桥,那便是“心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颗心,我们必须守住,也一定能守住。这座桥所见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我们更要在这伟大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让这座党和人民的连心桥,永远坚不可摧、不可动摇。
你听,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船工号子更嘹亮。
“哟哦,当年嗨,毛主席,嗨哟嗨,嗨哟嗨,四渡嗨,赤水哟,嗨哟嗨,嗨哟嗨,赤水河是光荣的河,赤水河是革命的河、赤水河是胜利的河……”
(作者单位:泸州四渡赤水分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