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质量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的思考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表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万州、达州、开州共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机制”。川渝两省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平台,联手推动万达开三地统筹发展。达州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与万州、开州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加快突破、成势见效。
一、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概况
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作为川渝毗邻地区推动“双城圈”建设的十大功能平台之一,万达开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一体化”理念,不断完善“党政联席会+分管领导协调会+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三地三级工作机制,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2024年,万达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45.4亿元、同比增长5.5%,占川渝东北地区比重达到32.9%、较2019年提升2.5个百分点。
在国家层面,形成了4项具有首创性和推广度的工作亮点。一是联合开展全国首例跨省级行政区划公务员遴选。二是万达开创建全国首个跨区域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制度。三是万州与达州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交叉互评、共建“大三峡·大巴山”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2个事项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肯定。
在两省市层面,形成了6项具有先行性和示范性的工作亮点。一是川渝六方出资共建共营新田港二期工程,成为项目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示范样板。二是重庆和达州开展住房公积金资金融通使用,推动万达开公积金一体化发展,纳入“十大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创新案例”。三是达州东部经开区、大竹经开区等4个产业园区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名单。四是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川渝首个省市级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五是首列四川东出铁水联运班列(达州—万州新田港)成功开行。六是万达开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明显的功能平台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督查激励通报表扬。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经过五年协作,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两区”改革障碍较多(比如,因尚无先例,推动万州国家级经开区功能延伸至达州、开州进展缓慢)、产业合作融合度不高(比如,在产业联盟协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市场主体互动等方面拓展不够)、跨区域协调难度较大(比如,推动编制《万达开国土空间规划》,仍未形成一致意见)等问题和困难,标志性成果较少仍然是当前最大的实际。经过深入剖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是统筹发展机制还不够健全,协调解决分歧较难。从推进机制上看,国家、省级层面尚未针对万达开地区建立专门协调机制,对于跨省市重大事项的落实,缺乏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在财税利益分享方面,2021年三地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利益分享机制的指导意见》,但实际运用极少。在“统计分算、税收分成”方面的改革未实质破题,税制不一致,如城镇土地使用税方面,万州、开州执行4档单位税额,达州区县执行6档或9档单位税额。
二是统筹发展路径还不够明确,标志性合作项目少。尽管印发了《总体方案》,但未编制推动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专项方案,能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在推进的合作事项、项目方面,虽有成达万高铁、西达渝高铁、万州新田港二期等重大项目,但因三地迫切需要加快自身发展等因素,建设内容多为单方面实施推进,另外两方参与度还不高。在谋划项目时,因要素保障、利益分配等问题,意见难统一,谋划储备的大项目较少。
三是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不足,缺乏产业合作平台。万达开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小,三地要素禀赋、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基础条件相近,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至中期前半阶段。产业主攻方向不聚焦、特色不鲜明、差异化发展不足,产业互补性、关联性和一体化程度较为落后。产业园区之间上下游产业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三地原有的产业园区都未建在交界区域。三地仅万州拥有一个国家级经开区,缺乏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等重大功能平台。
四是“两区”改革分离成效不明显,共享的国省政策少。万达开地区跨越两个省级行政区,推进“两区”改革面临障碍多、困难多。如三地联合推出了三批共37项特色通办事项,但受跨省域行政壁垒影响,真正实现全程网办的“跨省通办”事项较少。同时,《规划纲要》赋予万达开地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领域探索“两区”改革,但缺乏国省层面专门的政策支持、激励措施、配套支撑,仅靠区域本身推进成效不佳。
三、高质量推进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是党中央赋予万达开三地的时代使命,也是三地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统筹发展,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闯出符合三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完善体制机制,广泛凝聚统筹发展合力。
一是向国家层面争取落实《总体方案》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适时提交万达开统筹发展需国家层面支持事项。二是进一步完善成本共担和利益分享机制,制定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分享细则,推动跨区域合作项目经济指标分算,按照“统计分算”原则,加紧制定跨区域项目和共建园区的产值统计政策。三是构建一体化招商大格局,整合三地招商引资网络资源,加快组建万达开招商联盟,共同搭建区域招商引资平台,联合开展系列对外推介活动,联合设立万达开产业发展基金,增强项目发现、对接、落地能力。
(二)加强规划编制,明确统筹发展具体路径。
一是紧盯统筹发展目标,围绕落实《总体方案》,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共同编制印发《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十五五”行动方案》,尤其是作为国家战略腹地重要承载区,加快建设国家生态腹地、生产腹地、生活腹地。二是结合省市要求,统筹用地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等,推动编制完成《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三是积极参与产业备份,依托锂钾、天然气、煤炭、粮食、钢材、木材等多种战略资源,积极谋划包装更多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跨区域合作项目,建立万达开地区重大项目储备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合作项目清单,每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联合推进实施几个标志性项目。
(三)集中区域优势,推动产业协作发展破题。
一是推动共建川渝万达开国家级高新区,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涵盖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嘉兴嘉善三个片区)申建经验,以既有达州高新区、开州高新区等为主体,推动万达开三地报请四川、重庆两省市政府联合批复“川渝万达开高新区”(省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园区产值,争取尽快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川渝东北地区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二是将万州国家级经开区品牌扩张至达州、开州,积极争取商务部门支持达州东部经开区享受部分国家级经开区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先进材料、食品医药等重要产业链,创造产业配套的综合优势。三是共建万达开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向万州、开州、梁平推广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稻田+”模式和标准,发展高品质的小龙虾、大闸蟹和淡水珍珠,形成“稻田+虾蟹”“稻田+渔蚌”规模效应,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
(四)加强向上争取,提升区域改革创新水平。
一是争取国省层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要素保障、财政税收倾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行川渝两地“最优政策”在万达开三地共享。如支持加大税收返还比例、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转移支付,支持组建省市级万达开投资平台公司、设立省级万达开统筹发展基金。二是积极争取国省进一步提升三地交通物流一体化水平,迭代升级东西部(达州—万州—舟山)陆海联运大通道,深度链接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三地“支点”功能集聚,助推东西向与南北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融通。三是抢抓国家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借鉴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成功经验,争取国省支持三地共同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研讨班学员,现任达州市区域协调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