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烟雨里的劳动哲思——感悟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精神内涵
田芳“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久伏案牍、复归自然。行走在春天的田野间,感受天地万物勃发的舒展与明媚,深深呼吸青草与泥土的芬芳,或者如农夫般,来一场荷锄山林躬耕田陇的挥汗劳作,很神奇,人的精神与生命,会在瞬间得以复活和重生。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关于劳动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劳动对于人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探究愿望,更倾向从哲学思维去辨析和认识,在哲学书籍中寻找答案。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智能劳动加速发展、精神文化多元交融的今天,为什么我们更需要去躬行劳动创造价值之路,以实现身体磨砺与精神的统一、实践开垦意识的领地?毋庸置疑,古往今来,马克思真正讲清了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人不仅在劳动中生产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更是在劳动中体验生命创造赋予人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源泉。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传统文化将崇尚劳动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里。中国古人崇尚耕读合一、追求家国情怀,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的自我修为,是因为他们深知劳动和精神的关系是身和心的命脉互济。精神赋予劳动形而上的更大价值,劳动则能陶冶情操,供给精神之氧、释放精神之梏、化解精神之痹,只有取得二者之间的融合与平衡,才能进则家国天下、退能自我归位。
马克思将人类真正的幸福归结为劳动的幸福,明确指出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人在消费劳动产品时所带来的主体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第二个层次认为劳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的目的通过对象化得到实现,从而获得一种幸福感。第三个层次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劳动幸福也只有通过他人在享用其劳动产品中才能得到满足。
“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最高境界。这个理论让人豁然开悟。是的,劳动是有发展过程和阶梯层级的,没有精神支撑的劳动无疑是苦闷的,为了满足一般生存需求的劳动是平凡的,惟有建立在精神信仰、追求利他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之上的劳动才是幸福的。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云路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劳动人民谋福利的光辉历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劳动对于促进人类进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时代马克思劳动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全过程各方面,带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劳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将奋斗与幸福、奋斗与新时代的使命任务结合起来,指出新时代奋斗者既要通过奋斗创造物质财富,又要能体验和感受奋斗中的幸福与精神愉悦。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开辟了广阔天地,更为广大青年干部以奋斗精神全身心投入劳动,感受工作赋予生命的丰富意义,践行为千百万人谋幸福的崇高价值指明了方向。
春光不负奋进者,梦想不辜赶路人。劳动是生命力的供养、是创造力的觉醒、是价值感的构建、是精神家园的归宿,更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让我们在这充满希望的春天走出藩篱,到广阔的天地自然间,去笃行耕耘,体验一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幸福吧!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4期中青3班学员,现任资阳市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