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建设书香社会 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谭发祥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据公开资料统计,从1985年5月到202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外考察调研期间,先后走进图书馆、阅览室、文献中心等阅读场所40余次。从雪山之巅的哨所阅览室到钱塘江畔的漂流书亭,从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到云南和顺图书馆,从西班牙议会图书馆到恩古瓦比大学图书馆,留下一串串厚重而温暖的足迹。这些足迹里,既有他对图书馆读者和工作人员的亲切关怀,又有对图书馆事业和全民阅读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既有抓好数字化建设、做好古籍保护、更好服务读者的殷殷嘱托,又有做好文化使者、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热切期望,更有建设书香社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关切。

一、加强青少年阅读,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同志先后20余次走进小学、中学、大学图书馆,殷切嘱托青少年学生读好四类书,增强四方面的力量。

1.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增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希望同学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内化为真正的核心思想。在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要能够真正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读中华经典,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强调,要引导孩子们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图书馆嘱咐同学们,要通过学习和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强调,要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3.读红色文献,增强赓续红色血脉、发扬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力量。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献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指出,红色文献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在北大红楼强调,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4.读好各科知识,增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叮嘱同学们,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在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鼓励同学们,要“重视实践、知行合一”“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在西藏大学图书馆勉励同学们,到祖国和西藏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勉励同学们,要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力争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二、加强大众阅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同志先后16次走进公共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深度关切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阅读、多方面多层次文化需求。

1.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在调研福建省图书馆和浙江省图书馆时指出,要进一步做好古籍保护,充分运用自动化等现代科学技术,抓紧实施数字化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时强调,要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2.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在西藏某哨所阅览室,鼓励战士们认真读书、抓紧学习、刻苦训练、安心服役,早日成才。在深圳北站社区自助图书馆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更好服务、更优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在西安二○五所、西宁文亭巷社区图书室强调,要积极探索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不懈奋斗。

三、传播中华文明,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桥梁,书籍是纽带,习近平同志在出访期间先后6次走进国外图书馆,深度关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1.建立交流窗口,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1985年5月,走进美国艾奥瓦州图书馆,美国图书馆系统性收集《人民日报》等中国文献的做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2013年3月,和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一道,参加了由中国援建的恩古瓦比大学图书馆启用仪式,为“中国馆”揭牌剪彩,叮嘱同学们“要学好中文,做中刚、中非友好事业的接班人”。2014年11月,在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的陪同下,为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中国馆”揭牌,“中国馆”成为当地人民阅读中国、感知中国的纽带,也成为中华文化走向澳洲、走向世界的桥梁。

2.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3月,在捷克总统泽曼的陪同下,参观了斯特拉霍夫图书馆,浏览了馆藏中捷交往精品图书后指出,中捷两国应该密切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2017年7月,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陪同下,参观了利伯曼故居,并在图书馆厅就中德文化交流、中欧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及全球化进程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擘画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书香是一种氛围”。文化的繁盛,离不开阅读的滋养。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走来,我们深切感悟到总书记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殷殷嘱托和热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永远成为我们抓好图书馆工作,推动全民阅读,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浓厚氛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者系四川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副馆长)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