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从长征胜利看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性

□夏芝蕊

红军长征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纪律建设,确保全党全军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通过严明政治纪律,确保上下一条心、全党一盘棋,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通过严肃军事纪律,确保军队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通过严守群众纪律,确保全党全军模范行动、作风优良,增强了队伍的动员力。党的纪律建设对于实现长征胜利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回顾八十多年前的长征,在形势复杂、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纪律建设为抓手,锻造了一支模范之师、钢铁之师,为实现长征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严明政治纪律 凝聚铁的意志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因此在长征之初,党内军内存在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掉队、减员情况严重。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将强化理想信念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政治纪律来抓。

为了强化战士的理想信念,党中央、总政治部多次发文表示苏维埃和红军是不可战胜的,须对革命前途有信心。各级政治机关工作人员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士兵中做思想工作,让战士明白“目前中心任务是争取民族解放,并准备在全中国完成苏维埃革命”。为了让战士们树立“北上抗日”的理想信念,红军密切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利用休整时间开展形势教育,并及时把这些大事告知战士,让其明白抗日救亡的紧迫性,增强革命斗志,坚定信心跟党走。

第二,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党中央非常注重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张国焘出现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错误后,从1935年6月到9月三个多月时间内,党中央与张国焘反复周旋,以最大耐心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争取他。张国焘南下后,朱德、刘伯承、徐向前以及前来会合的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面对张国焘的拉拢、责难,始终坚定站在党中央一边。国际代表林育英,也来信要求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率兵北上。他们为战胜张国焘的分裂、维护党内团结统一作出很大贡献。长征是艰苦的冒险,四支部队分别经历长途长时流动行军作战后会师陕北,几经挫折而不溃散,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得益于中央对党内团结的有意维护。

严肃军事纪律 锻造铁的队伍

要在运动战中消灭强大敌人,需要严肃军事纪律,克服自由散漫现象,整齐划一、令行禁止,这样的军队才有战斗力。

军队纪律性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建军之初党就重视军队的纪律问题,通过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逐步锻造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型人民军队,因而能经受住长征的考验。1933年8月印发的《工农红军纪律暂行条令》,就是长征中对违纪红军的惩处依据。《条令》列举了13种违纪行为、作出8种违纪惩处形式;强调“惩戒是纪律的病态,而不是纪律的本质”,军队首长要督促部属遵守纪律、自身要带头守纪等。这些规定在长征中都坚决执行。

第一,服从命令听指挥。湘江战役中,广大指战员死守阵地,以巨大的伤亡冲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完成掩护军委纵队安全过江的任务。强渡大渡河时,红四团先头部队不顾饥饿疲劳,一昼夜疾行120公里,又匍匐于100多米长的铁索链上激战,最终夺取泸定桥,执行了军委命令。红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命令,一次次化危为机,靠的是对纪律的自觉遵守、无条件遵守。

反观国民党军,执行艰巨任务时投机取巧、糊弄上级。1936年1月,湘军第4纵队司令李觉奉命追剿红二、六军团。在贵州威宁,他接到参谋总长顾祝同的急电,要部队第二天黄昏前赶到180里外的七星关。李觉认为山高路远,无法在指定时间到达。于是他挑选100名精壮汉子轻装前行,让他们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按时到达七星关,就电报上级“已经占领七星关”。李觉则带着大部队徐行,直到第三天中午才到达。两军的纪律性高下立判。

第二,官兵一致同甘苦。一是实行高度民主。军队实行民主制度的规定始于三湾改编,红军长征中得到进一步发扬。政治上,战士与干部完全平等,干部不能打骂士兵,士兵可对干部提出批评意见;经济上,人人都须遵守“打土豪要归公”的纪律,从上至下饮食相同;军事上,条件允许时,战役战斗开始前要召开“诸葛亮会”,广泛征求包括普通战士在内的各方意见。例如,为突破乌江天险,红四团团长耿飚把团里当过木匠和铁匠的战士挑选出来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出“竹排浮桥”方案,使红军胜利渡过乌江。二是领导干部在长征中,需要率先垂范。作战时,领导干部冲锋在前。据徐向前回忆,红四方面军打起仗来,干部层层下放,靠前指挥,保证每个连以上战斗单位,均有一名上级指挥员在场。行军时,要派遣领导干部走在队伍最后面,充当“收容队”,帮助伤病员背枪背干粮;宿营时,领导干部与普通士兵分工准备食宿,条件困难时党员让士兵先吃先宿。领导干部时时处处做表率,激励着部队不畏牺牲、一往无前。

严格群众纪律 锤炼铁的作风

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军事斗争,也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党的革命事业为了人民,革命胜利要依靠人民。长征中小到带路借宿,大到筹粮、补充兵源,都要依靠群众。党和红军从苏区到白区,群众基础薄弱,更要狠抓群众纪律,以模范行动来争取群众支持。长征中最基本的群众纪律规范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补充,特别是在粮食问题和民族工作问题上有较大变化。

第一,规范行为细节,保护群众利益。一是强调“买东西要给钱”。长征途中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以及“民怕兵”的心理,一些群众不愿与红军发生联系。在一些群众基础十分薄弱的民族地区,群众往往在红军到达之前就躲起来了。对此,中央强调“买东西要给钱”,即擅自用了群众的东西,要照价赔偿或留下欠条。1935年3月6日,蒋介石致电四川军阀刘湘、潘文华,称红军在川南时“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告诫其“严饬所属军队、团队,切实遵照上月养已行参战电令,爱护民众”。蒋介石虽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但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且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监督手段,也就无法团结群众。二是强调“不乱打土豪”。“打土豪”于党和红军而言不仅有筹款的经济意义,而且有发动群众的政治意义。长征沿途群众对红军缺乏认识,红军为避免留下随意劫掠的土匪形象、争取群众支持,特别强调不乱打土豪。到了民族地区,党了解到这些地区阶级矛盾大多没有激化,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在百姓心中有极大的威信。为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共同反蒋抗日,规定不打少数民族土豪。可以看出,长征中党的纪律建设是围绕中心任务进行的,为打破“围剿”、北上抗日,适时调整纪律规定。

第二,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红军长征先后穿越了苗、瑶、彝、藏等十余个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这些民族地区也是宗教盛行的地区,有的宗教首领同时是地方统治者。为保护民众利益并争取各族同胞的支持,各主力红军在进入民族地区前,首先派人调查宗教民族风俗,制定相应的纪律,要求全体指战员严格遵守。例如,中央红军经甘肃哈达铺时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红二、六军团经过云南中甸地区时宣发“四不许”;红二十五军经过甘肃陇东回民地区时宣发“三大禁令、四项注意”。这些纪律规定和模范行动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触动很大,一些少数民族青年更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

正如朱德同志所说,“长征时我们就是靠纪律吃饭的”。红军长征中,通过严明政治纪律,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严肃军事纪律,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密切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从而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夺取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军虽兵多势众,但其在纪律建设方面远不如共产党,于内做不到团结一致,于外则不得民心,当然就早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作者系云南扎西干部学院助理讲师)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