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产业智改数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产区,2024年,泸州白酒产业链营收突破1360亿元,白酒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近四分之一。面对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泸州酒业通过智改数转实现传统酿造向智能制造跃升,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
酿造产业智改数转的三大攻坚点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的平衡难题
面对千年古法传承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命题,白酒企业需要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找黄金分割点。“智控”虽对“品控”赋能,但过度数智化可能让酒失去“人性温度”,消费者对“机械臂酿酒”存在品质疑虑。调研显示,68%的高端酒消费者更倾向认为“手工酿造”代表了更高品质,而机器酿造则少了个性与温度。在技术赋能与提升品牌认可度之间找到平衡,成为酒企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跨越产业链协同的数字鸿沟
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数智技术应用差距明显,形成“头部企业全链智能,中小企业单点应用”的断层格局。头部企业已建立清晰的智改数转战略框架,并通过自研系统或合作开发实现全场景覆盖。然而,超80%的中小酒企“零敲碎打”式的数智化建设难以发挥对业务的赋能作用,多数企业仅引入局部工具(如扫码营销系统),导致系统间数据孤岛严重,无法形成“生产—供应链—营销”的闭环。
(三)算好转型投入的经济账本
渐进式技术改造虽能降低短期投入,但传统生产设备与智能化控制系统间的代际差易引发系统兼容性风险。若采取颠覆性重构方案,则需承担高达原有设备净值60%—80%的资产沉没风险,这对重资产型酒企构成实质性财务压力。由于投资见效慢周期长,如智能酿造车间改造回收周期长达5—8年,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敢转”“不会转”困境。
酿造产业全产业链
智改数转的泸州实践
(一)传统匠人与智能设备“跨界合作”:创新“机器学艺”模式
泸酒企业在坚持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让机器拜老师傅为师,实现了酿酒工艺技术从“经验之谈”到可量化参数的转变,让口传心授的“活态遗产”实现标准化传承。以智能上甑机器人为例,通过让视觉传感器来替代老师傅的眼睛,让机械臂来替代老师傅的手臂,让算法来替代知识和经验,以真正实现传统古法工艺的要求。通过智改数转,工艺可以不再只是“经验”,而是精准操作的数据库,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
(二)政府搭台数字唱戏:共享产业数智转型基座
标准先行定规矩。不同产业发展对数据的侧重点和特殊性有不同的要求。泸州率先整理发布《泸州市白酒产业链数据治理白皮书》,对数据治理的范围、体系、标准流程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和总结,解决了白酒产业数据来源多,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慧大脑”建中枢。泸州投资180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个白酒全产业链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对全市130多家酒类产业链企业和40多家有关单位的酒类产业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进一步畅通了酒类产业数据信息链条。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分配、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三)龙头带龙尾:链式转型打通中小企业数字化“任督二脉”
通过“以大带小”,核心企业开放技术平台和数据资源与中小企业合作共享,大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普惠服务。如泸州老窖技术输出的“智酿云”白酒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川派清香智能酿造,郎酒建设了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白酒行业标识解析节点。在实践中,已经形成技术赋能、供应链赋能和生态赋能等典型“链式”转型模式,促进产业链生态良性运转。龙头摆尾、全链共舞的转型模式,让醉美泸州的酒香飘进数字时代的新天地。
进一步推动酿造产业
智改数转的思路对策
为推动酿造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生态协同”的长效机制,重点破解中小企业转型困局,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可以三大工程为抓手深化实施路径:
(一)实施头部企业智改数转领航带动工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示范标杆,研究形成产业集群智改数转整体方案,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发展。探索垂直行业智改数转通用方案,并通过产业联盟输出标准化转型工具包,形成“平台+标准+认证”模式规模化复制。
(二)实施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普适普惠工程。由政府购买服务对中小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数字化诊断全覆盖,重点评估设备联网率、数据采集盲点等短板,生成转型优先级路线图。建立转型风险共担基金,对采用云化MES(制造执行系统)、能耗监测等轻量化应用的中小企业,给予首年服务费补贴,化解试错顾虑。
(三)实施转型共同体生态培育工程。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底座,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行业级云平台建设,加速酒企设备联网上云与数据互联互通。培育区域性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重点扶持具备酿酒工艺知识图谱开发能力的本土服务商,开发适配中小酒企的“低成本、模块化、可扩展”解决方案。建立转型案例共享库,通过“场景解析+效益量化”模式,分类发布智能酿造、供应链协同等典型应用场景的投入产出模型,降低企业认知门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