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话语燃星火 民族团结传新篇——红军长征在凉山党的宣传工作研究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皎平渡、树桔渡等渡口,踏入凉山境内。红军足迹遍布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德昌、西昌、冕宁、喜德、越西、甘洛等10县市,5月30日全部离开,历时28天。在这期间,“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大历史事件接连上演,“万里长征”“北上抗日”“打富济贫”等革命话语应运而生。这些话语不仅是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凝聚民心、整合力量的经典范例,更以“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的历史定位,为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红军长征在凉山党的宣传工作的历史动因
长征时期,党的话语体系核心目标是服务于北上抗日,顺利完成战略转移。此前,党所使用的“苏维埃”式话语属于外来楔入型话语,与中国大众生活世界分离,致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群众产生疏离感,党员和群众难以准确把握话语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国民党的恶意反动宣传,进一步加剧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话语隔阂。红军进入凉山后,党在政治上陷于孤立,急需一种被凉山人民所熟悉的文化形式作为传播媒介,实现党的话语传播,保障革命的胜利。
二、红军长征在凉山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实践形式
红军长征经过凉山,面临自然环境恶劣、人文环境复杂、强敌围追堵截、红军补给困难的情况,要想顺利实现战略转移,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减少前进道路上的阻力。
一是加强党的政策宣传,实现理论话语传播。中央军委纵队到达冕宁县城张贴了“打富济贫”等标语,朱德总司令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对红军进行民族政策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阐释了党的主张,首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通过“夷汉平民皆兄弟”“设立夷人政府”等表述,将民族平等政策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政治承诺。
在西昌市礼州镇期间,红军积极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深受礼州各界群众拥护。民国《西昌县志》记载,红军在礼州“所有布服等件,难于运动者,则用竹筐舁至文昌宫戏台上,向空抛掷,任贫民争取。官私仓库,谷米杂粮,洞开门户,听人搬运”。同时,红军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号召各族群众团结起来反抗压迫。这些举措使“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话语具象化,将个体解放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成功培育起群众的政治认同。
二是以群众路线与作风建设重塑党的形象,实现实践话语传播。长征途中,红军所到之处都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建设、群众影响以及组织纪律的建设。在宁南华弹,红军干部向群众承诺 “买东西照价给钱,借东西归还,损坏赔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集市公平交易,还邀请当地穷人一同吃饭。这些行动消除了群众对战争的恐惧与对红军的误解,同国民党部队的掠夺行径形成鲜明对比,大批贫苦青年主动报名参军。
在越西,红军释放被关押的彝族“人质”,为其提供衣粮路费,焚毁地亩银粮册簿,彰显“反对民族压迫”的话语立场。群众从“躲红军”到“迎红军”,见证了话语实践对认知的重构。
三是凝聚统战力量,消除历史隔阂,实现民族话语传播。红军来到陌生的民族地区,处理好与当地人民关系成为战略转移的关键。毛泽东指出,先遣队要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武器,争取和平借道。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承认彝族内部事务自治权,提出“彝汉一家共同反军阀”的口号,建立“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将矛盾转化为“共同敌人是国民党”的共识,成功建立政治信任。
在冕宁建立县级苏维埃组织,成立红军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冕宁县抗捐军,通过组织建构,夯实话语载体,使党的民族政策从话语承诺转化为组织保障。同时,红军严格遵守“不扰民宅”“尊重夷人风俗”等纪律,尊重彝族文化风俗,打破民族间的历史隔阂,构建平等对话的话语基础。
三、红军长征在凉山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当代启示
红军长征在凉山是党的民族政策成功实践与军民团结的光辉典范,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筑牢话语体系的政治根基。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宣传工作的核心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运用统一战线思维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步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更凸显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重要性。广泛开展民族话语、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宣传引导,让民族团结进步的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各族人民心田,最大限度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行。
二是尊重民族差异,构建包容性的话语传播体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权利,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彝海结盟”等红色故事,以可视化、场景化传播消解文化符号的陌生感,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话语认同。同时,通过扶持彝族“克智”“尔比”等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精髓相融合,建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话语传播模式。
三是聚焦民生实践,夯实话语认同的物质基础。红军长征过凉山,不仅巩固了彝汉团结,还推动了民族地区的革命发展,形成了共同对敌的良好局面。在新时代,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时,应聚焦就业、教育等民生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共同富裕”的话语真实性。建立“政策话语—实践效果—群众反馈”的闭环机制,以发展成果作为鲜活案例,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叙事。
四是凝聚价值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代表的是价值相通、认同相一,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红军长征过凉山点燃爱国主义的价值火炬,凝聚民族团结的价值共识。新时代需以历史纽带串联现实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深化“石榴籽”般的情感联结,以共同价值为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族力量。
红军长征在凉山时期党的宣传工作,无论是对当时革命胜利,还是对当下党的建设与民族工作,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价值。在新时代,我们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完善党的话语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向新高度。 (作者单位:凉山州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