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聚焦“健康中国”

鲍勇:

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政治维度

健康中国战略标志着治国思维从单一经济导向转向人本治理范式。将全民健康定位为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标志,突破了过去“唯GDP”论下的生态透支困境。数据表明,我国慢性病治疗费用占医疗总支出的70%以上,佐证了健康治理的紧迫性。该战略通过健康风险评估机制和跨部门协同平台建设,推动政策资源向预防医学、环境治理等民生领域倾斜,本质上重构了“政策绩效-民众获得感”的价值坐标系。

经济维度

健康是最大的生产力

中国已进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并助力经济和综合国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在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健康投资正成为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国民预期寿命每提高1年,可带动GDP增长4%。鉴于中国14亿的庞大人口规模,个体健康指标的改善将汇集为全社会巨大的健康人力资本提升。

健康产业培育民生经济新增长点

健康产业已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养老”的全链生态。在“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健康中国建设中,健康管理与促进、休闲健身、医养产业、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等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广大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作为规模可观、覆盖范围广、产业链长且在不断扩张的民生产业,健康服务业培育了民生经济新增长点,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创造就业并拉动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社会维度

健康中国建设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健康中国建设顺应的是民生诉求,解决的是民生疾苦,化解的是社会矛盾与经济危机,促进的是国家认同、社会公正与全面发展,维系的是社会安定与国家安全。从本质上说,健康中国建设也是保障民生福祉之策,关乎社会和谐安定。

发展维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借由深度变革来释放并促进生产力进步。步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3.0时期,大健康领域成了要素重新布局与整合的前沿阵地。置身当下,大健康产业着重探索更具效能的要素调配路径,依托新兴技术、创新经济形态等现代化生产与运营模式,着力增加生态类、健康类等中高端产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达成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以此驱动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健前行,让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契合,开辟全新的经济增长格局。

(《健康研究》 2025年第1期)


刘楠芳 刘丹 储著源:

论健康中国和共同富裕的关联性及实践方略

共同富裕凝聚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健康中国建设是顺应民心、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工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共同富裕是健康中国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从内在逻辑看,二者在价值立场、目标指向、基本方略上互通互联、辩证统一。从价值特征看,二者在价值取向、价值原则、价值需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从实践路径看,促进二者同频共振、正向发展,要强化健康政策牵引,巩固共同富裕健康基础;筑牢乡村健康防线,夯实共同富裕兜底工程;聚焦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共同富裕风险挑战;锚定心理健康目标,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优化健康产业体系,汇聚共同富裕主体力量。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


汪斌:

人口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健康老龄化新路径

从老年期健康到全生命周期健康治理思路转变

人口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健康老龄化观认为,人们在老年期的健康差异很可能是伴随其整个生命过程中累积的不平等所致。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健康老龄化政策建构需要突破将“健康”简单定位于老年阶段的惯性思维,从全人群、全周期、全过程推动健康战略向纵深发展。在传统治理思维中,老龄健康问题常被视为伴随自然衰老的事后弥补与护理措施,政策与制度设计多聚焦于晚年疾病诊疗、医养结合与养老服务供给。然而,这种阶段性与末端化的政策着力点难以从源头上优化老年期健康存量。全生命周期健康战略强调从孕期保健和产前筛查、婴幼儿发育、青壮年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到中年期的慢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再到老年期的功能维护与心理支持的不同生命阶段精准定向健康促进与风险预防。这一战略思维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老年期疾病负担减轻,更意味着在生命各个阶段健康存量提升,从而使个体在迈入老年阶段前已具备较高健康基础与内在能力。这一路径可极大地将应对重度老龄社会风险的时间窗口提前,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健康基石。

从“生物-医学”到“生理-心理-社会-技术”新机制融合

健康老龄化并非单一的线性进程,而是一个跨越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医学与地理学等多学科机制的演化路径。不同学科视角下健康老龄化促进也非简单机械组合,而是在理论、方法与实践多维深度交叉与渗透融合。在生理层面,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变化与年龄增长过程相互联动。在心理层面,个体的认知、情感、应激过程与所处社会情境密不可分。在社会人口层面,结构性因素、政策制度、技术变革以及社会支持网络不断形塑健康老龄化演化的长期轨迹。而地理空间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则为健康老龄化提供特定的生态场域。跨学科的多元、复杂且动态交互机制表明健康老龄化不仅根植于个体的基因传递与健康行为选择,更是社会结构、制度设计、文化情境、技术转型与时空场域等集体行为协同作用的结果。故人口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健康老龄化政策建构需要实现“生理-心理-社会-技术”跨学科协同与机制融合,进而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更具综合性、前瞻性、科学性与制度化的智力支撑。

从被动提供医疗服务到智能主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

在人口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健康老龄化的顶层设计亟须加快由传统的被动医疗服务体系转向以预防为先导、主动健康为核心、智能技术为驱动、整体治理为基础的智能主动健康服务模式,夯实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健康老龄化治理效能。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智能主动健康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与全生命周期性,在顶层设计中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也需充分回应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国家战略要求。为实现这一根本性跨越,还需有序整合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卫生、民政、人社等关键部门形成权责清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战略联动格局,充分发掘传统优秀文化中孝亲敬老、家族互助与社区融合的智慧,打造稳固的养老服务政策共同体。通过宏观层面政策完善、中观层面社区赋能和微观层面技术革新实现从“被动医疗补位”向“智能主动健康服务”体系的全面转变和健康老龄化顶层设计的系统优化,推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