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遇见东坡

□菲比

半阙词,一蓑雨,千年月。总有这样一个身影,在历史的风雨里,手拿竹杖、披着蓑衣、踏着芒鞋,从舌尖的暖意,走向心头的诫训,最终融入灵魂的达观——他,是苏轼,也是苏东坡。

初识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

孩童时,东坡是舌尖上跳动的烟火气。一盘红亮油润的东坡肉,裹着糖香与焦香,肥而不腻,一口下去滋滋冒油;一枚莹白剔透的荔枝,香甜浸润指尖,耳边仿佛响起“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豪语,引得小小的我也愿“不辞长作岭南人”。记忆里的东坡,是每次吃席时的有趣故事,是课本里的“吃货”达人,从黄州、凤翔、临安、惠州到儋州,困顿之地都被他酿成了诗意的厨房:东坡肉、东坡饼、东坡凉粉、五柳鱼、烤羊脊、煨生蚝……寻常烟火,在他手中升腾为豁达的人生哲学。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仿佛是他用筷子蘸着生活写下的注脚——清苦亦可咀嚼出甜意,烟火气中自有朗朗乾坤。

再遇东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后来,当我身着纪检监察服,踏入眉山三苏祠的青瓦红墙间,东坡的面目如“东坡盘陀坐像”般骤然清晰而庄严。启贤堂匾额肃穆,洗砚池水波微澜,廉洁碑刻上的字句刻入心底:“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讲解员的声音回荡着先生在《六事廉为本赋》中的箴言——“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杭州疏浚西湖的浩荡、儋州兴学传医的执着,散尽俸禄却甘之如饴的身影……无不诠释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凛然。三苏家风“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如同祠内古柏投射下的清荫,为新时代的修身之路投下一束澄澈的光。此刻的东坡,不再是课本符号,而是跨越千年端坐于青石之上的导师,用一生践行着《记先夫人不发宿藏》的母训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浩渺胸襟。他临终那句“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正是其不朽廉魂的最终回响。

向往东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党校研究室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会上,为备好第一课,为走进先生更深邃的精神世界,我翻开书页,始知“东坡”之号,原是贬谪黄州那片贫瘠土坡的诗意命名,黄州五载,他躬耕垄亩,芒鞋竹杖,于《定风波》中吟诵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绝唱;儋州三秋,他开荒讲学,引泉筑桥,将蛮荒之地点亮为文明的星火。余光中先生笑谈旅行当以东坡为伴,“因其最有趣”,这“有趣”背后,是贬谪路上扛起的为官担当,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磅礴胸襟。读完林语堂《苏东坡传》,再诵他那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几度哽咽,平复再三方能读毕。至此,对东坡的遇见,已从初识的烟火、初谒的碑铭,升华为内心深处的共振与挚爱。他昭示我们:真正的功业,不在居庙堂高位,而在西湖间与民同乐的温情;真正的洒脱,绝非逃避苦难,而是于绝境废墟之上,悠然达观自在。

从唇齿间的清欢,到心碑上的廉诫,再到风雨中的顿悟,千百年来,东坡先生始终如同那位不寐的老友,在历史长廊的另一端,给予我们人生的智慧与启迪,对我们轻声叩问:“怀民亦未寝”。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研究室)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