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追寻四渡赤水

□罗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篇章宛如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的尘埃,依旧熠熠生辉。红军长征,便是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它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这段伟大的历史征程,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也在中国人民心中种下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种子。

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古蔺,是我的家乡。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在赤水河畔的二郎滩,位于赤水河边陡峭起伏的半山上,一些低矮的房屋拥挤在一条青石铺成的街道,坎坷不平,房屋是木板或泥与竹篾的混合结构,因陋就简,依山就势,从最底层的赤水河河滩上,一层一层地沿着山崖往上垒。

从二郎滩高处的蜈蚣岩往下看,一座小镇宛如一个孩童斜靠在大山的怀抱里。小镇上空,常年弥漫着浓烈的酒糟味道,各具规模的“庭院酒坊”就隐藏在这些酒糟味里,历史的尘埃在风中轻轻飘扬,仿佛在低语那段峥嵘岁月。

“好个二郎滩,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这是解放前在二郎滩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也是解放前二郎滩穷苦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在二郎滩开仓分盐,正是“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真实写照。

负责四渡赤水期间架桥任务的工兵连长王耀南,回忆起每一渡解决渡船、浮桥问题,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可以说,四渡赤水是依靠赤水河两岸的人民群众一渡一渡送过河的。今天,居住在二郎滩的红军后代胡敬华,常常唱起船工号子:“哟哦,当年嗨,工农红军,嗨哟嗨,嗨哟嗨,四渡嗨,赤水哟,嗨哟嗨,嗨哟嗨,赤水河是光荣的河,赤水河是胜利的河……”

从军事战略层面上来说,四渡赤水战役是长征中的“名场面”之一,同时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系下的一个“结”。

毛主席的基本战术思想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用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这其实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问题。毛主席指挥四渡赤水战役,是因为有多路阻击,才进行了路线权变,并不是事先设计,但唯一不变的是:实现军委北渡长江的汇合计划。

从思想精神层面上来说,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只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信念与意志的较量,从中所迸发出的是一种绵延不绝、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

首先是四渡赤水战役始终坚持正确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革命在危急关头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其次是正确的领导核心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的具体斗争实践带来的宝贵经验,成为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加上红军将士们始终坚信革命事业必定成功,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内生动力。此外,红军注重团结协作,各部队之间相互支持、共同作战,发动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伟大力量。

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四渡赤水战役,充分展现了毛主席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果敢的决策能力。红军广大指战员在切身经历中深刻感受到,只有毛主席的指挥才能带领红军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从实际工作的层面上来说,在研究四渡赤水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每一次渡河决策中,红军都坚持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在第二次渡过赤水河时,红军根据情报果断决定从二郎滩再次渡过赤水河,向敌人力量薄弱的黔北地区进军,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红军对敌情的准确把握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灵活应变,“走”与“打”辩证结合,寻找新的突破路径。

这种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以求达到最佳效果。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力求坚持好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去更好的呈现四渡赤水战役,解读长征历史,挖掘相关史实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


版面标题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