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次”蜕变,赴“实事求是”之约
以“实事求是”为校训,以优良教风学风传道授业解惑,是党校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独特标识。回首从青涩学子到党校人的六年时光,我以三个“第一次”丈量成长之路: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满含对党的向往与憧憬;第一次立项科研课题,开启求索真理的漫漫征程;第一次登上党校讲台,历经自我淬炼的深刻洗礼。每一步,都深深扎根于“实事求是”的坚实基石;每一步,都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精准锚定前行方向。
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以“疫情一线”叩问初心
今年,是我投身党校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亦是我扎根党校生活的第六个春秋。2018年,我考入重庆市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三年学习,让我在理论上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了深刻领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如种子在心中扎根。2019年末,新冠疫情汹涌来袭。广大党员干部勇毅担当,展现出责任、智慧、谋略与能力,他们的行动支撑起几代人的勇毅信仰,也让我入党的信念愈发坚定。
2022年5月,递交入党申请书不到两个月,我便被派往市中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隔离点参与后勤保障。那一刻,我既为能冲锋一线而激动,又因“能为群众做些什么”而忐忑。隔离点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惊心动魄,有的只是琐碎与考验:凌晨三点,接收核对物资时,那束好久不见的手电,如同一束希望之光,点亮的是肩上的责任;早上七点,送完所有早餐后,那双极易起皱的双手,书写的是奉献的篇章;下午两点,脱下防护服时,那件满是汗水的衣服,勾勒的是坚守的痕迹……
三次请缨,驻守三个隔离点,于艰难磨砺中,我读懂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意涵。这不是空泛的口号,不是虚浮的标语,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必须扛起的使命担当,是必须践行的铮铮誓言,是必须坚守的初心方向。
第一次立项科研课题:以“方言破壁”探寻真知
学术功底,是党校教师立身之本、立业之基。2023年,我以农村面貌改善专班成员的身份,第一次立项科研课题。本以为课题的难点在于理论框架的搭建,却没想到第一步就遭遇了“语言关”——在内江农村,方言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而我的北方口音却成了“破壁”的巨大障碍。
第一次入户调研,农户的热情寒暄我半句听不懂。对方用蹩脚普通话重复,信息却失了真。那天夜里,我翻出“内江方言速成课”,向镇村干部借来“翻译秘籍”:用“坝坝宴”对应“农家宴席”,用“摆龙门阵”对应“拉家常”······此后三个月,带着学校专门为我配备的轮值“翻译官们”跑了407户农家。在院坝学方言,在灶台记需求,在田间看实况。那一刻我懂得,党校科研课题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架起沟通桥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问题倒逼解决方案。只有秉持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才能发出党校声音,书写人民智慧。
第一次登上讲台:以“真刀真枪”检验担当
党校,是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站稳站好党校讲台,必须充分考虑“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这一特点。2022年初,我接到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到区委常委会会议上进行汇报。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兴奋、紧张、忐忑的情绪如潮水般向我涌来。但紧接着,在一次次改稿、试讲中,最初的兴奋逐渐被痛苦所取代,苦恼焦虑成了新的常态。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多样,还是教姿教态的端庄与自然、语言表述的精准与生动,以及PPT课件的设计与制作,都需要反复集中打磨。最终,这个凝聚全校之力、仅有20分钟的课程,成功登上了区委常委会会议的会场。之后,每一次新课上讲台前,磨稿、试讲的流程都在不断重复。最痛苦之时,往往也是成长最快之时。在一次次的演练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校教师肩负着“学术无禁区,讲台有纪律”的职业责任。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想为群众做点事”的懵懂初心,到立项课题时“必须听懂方言”的较真执着,再到登上讲台时“用案例说话”的笃定底气,三个“第一次”如熠熠星辰,串起了我对“实事求是”认知的璀璨链条:它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把田间地头化作严谨考场,在广袤大地上探寻真理;把群众需求当成关键考卷,于细微之处倾听民声;把解决问题视为重要考分,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担当的行动纲领。
新征程上,我将以“三次”跨越的经验为基石、为动力、为星光。让每一次探索,成为进步的阶梯;每一次尝试,成为突破的契机;每一次前行,成为成长的印记。我坚信,在“实事求是”校风的滋养下,我定能如破土新芽,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内江市市中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