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第十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一班远程培训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2日 部门:进修部 文:- 图:- 签发人:魏跃忠

 

     按照省委党校教学计划安排, 我们参加了世界银行组织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远程教育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教授和张菁教授的讲座,收获很大。
我们了解到,世界银行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援助的一个重要来源,她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两个独立的发展机构构成,两个机构为186个成员国共有。在这两个机构中,每个机构都对我们全球减少贫穷的使命及提高生活水平发挥着不同的支持作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侧重帮助中等收入国家和信誉良好的贫困国家,而国际开发协会则侧重帮助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我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以及赠款,以支持发展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交通等事业。
在世界银行的扶持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作为其中一员,国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今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交通基础设施、就业、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
四川省成都市在90年代后,城镇化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为四川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了诸多条件。从城市功能上看,城市已经不再简单地承载人口居住与生活、简单的工业生产基地,它逐渐转化为具有多重功能、多元发展的空间载体。成都也逐渐成为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在西部城市中的竞争能力也逐年提高。目前,成都更是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做强做大新能源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然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生态系统脆弱等负面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很多地方的城镇化进程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片面追求城市的规模与发展速度,甚至片面强调城镇人口的比例与规模;在城镇化进程中忽略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约束,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方面没有跟上城镇化步骤,在城市内部出现空心和城中村的现象。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困扰地方政府,进而演化成社会问题。第三,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负面后果。资源紧张首先体现在我国资源分布的空间失衡,我国水资源总体上东多西少,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其中114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占美国的三分之一,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10%,城市运行的能耗成为国家能源消耗的重头。第四,土地粗放利用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互促进,但都受制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区域作为区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构成的复合多维系统,区域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的反向增长,其引发区域经济子系统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区域自然资本的减少,并可能进一步引发区域自然生态子系统在空间或功能上的损失,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本。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区域的发展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子系统产出的量的增加,而应关注区域系统的整体收益,控制经济增长于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区域经济子系统与自然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合理平衡。这说明,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适度规模,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规模内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由特定范围内的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和环境要素构成,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区域系统。我们假定一个特定的区域并忽略掉区际之间物质联系,自然生态资源与社会物质财富只在区域内部流动,便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系统。显然,同宏观经济系统与地球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样,区域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区域系统的子系统,与区域系统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区域内不断变化的各种经济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在区域内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体。在该系统中,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子系统,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与流动。显然,区域经济增长导致的经济产出的量的扩张必然侵犯有限的区域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并造成某一方面的损失,直接的体现就是自然生态子系统在空间上的减少或功能上的减退进而导致区域生命支持系统价值的削弱,产生区域经济增长的机会成本,例如物种的灭绝、生态链的破坏、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恶化等。这些原本能为经济子系统提供持续经济增长的要素,因为经济不恰当的增长方式或不合理增长规模的反作用,又约束了经济的进一步合理增长,导致增长的成本数量级增加。在这个封闭的区域中,当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成本超越了增长带来的效益,区域经济的增长就演变为“不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也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区域经济增长本质上是区域自然资本向人造资本转化,人造资本不断积累,经济子系统产出量实现扩张的过程;在假定的封闭区域系统中,经济增长的扩张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造成自然生态子系统的损失。因此,在经济子系统人造资本不断增加,社会商品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自然资本存量在不断减少,自然资本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也相应减少,如新鲜空气、开阔空间和干净河流等。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按照一般的规律,人造资本的形成首先是满足自己最急切的需要,其次才是其他按照重要程度高低进行排列的需求,因此,区域经济继续增长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人的满足程度符合边际递减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本换取经济增长时,决策机构首先会分析最先使用哪种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最小,然后才使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较大的资源,这种先轻后重的排序结果,隐藏了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当区域经济系统的扩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超越了其自我调节的阈值,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就要求人们必须放弃一项自然资本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然,人造资本的增加与自然资本的减少呈反向增长的关系,在人造资本增加带来区域经济系统扩张的同时,自然资本存量的减少并伴随着自然生态功能的减退;当人造资本增长到一定限度,经济子系统扩张对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影响到达一定程度,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一项功能和服务随之消失,而要修复这项生态功能,将可能付出远远超过其创造的人造资本价值的成本。
另外,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功能决定了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因此,自然资本的减少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损失只能依靠自然生态系统自身修复或人类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等劳动增加其价值的方式进行弥补,无法用人造资本进行替代。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的反向增长以及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决定了利用自然资本换取区域经济增长并带来区域系统总收益增加的有限性。生态文明以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强调区域总收益的可持续性,在此前提下,以自然资本的减少换取的区域经济增长必然存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并在某一刻形成最佳规模。在此规模内,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价值大于或等于自然生态子系统的损失(区域经济子系统扩张的成本),区域系统总收益为非负,区域经济表现为合理增长,区域经济子系统与自然生态子系统和谐统一;当经济增长规模进一步扩大并超过了最佳规模,尽管区域经济子系统仍在扩张,但区域自然生态子系统的损失已经大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区域系统总收益出现拐点,变为负值,区域系统进入“不经济”增长状态。
所以,我们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合理推进,理性控制城市化步骤。首先要把握国家在新时期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认识国家在城镇化和城镇体系方面的思路和构想;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指标体系;积极建设人居典范城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