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地流转和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聚焦于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如非农就业通过对农户禀赋发生作用来影响农地流转行为(陈秧分等,2010;Shuyi Feng,2006;林善浪,2010);农户非农就业的动力差异会促进或抑制农地流转行为(江淑斌等,2012);非农就业中的完全外出情况和兼业情况对农地流转市场的影响程度不同(贺振华,2006);以及其它文献定量研究了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谭丹等,2007)。
然而,农地流转的发生不都是农户的自愿行为,王景新等(2007)通过调查发现,农地在流转过程中基层组织为了满足招商引资或农业开发的需要,通常迫使农民进行大量的非自愿农地流转。因此,本文讨论侧重点不再是发生了农地流转的情况下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而是在所有农户中农地流转对于非农就业的影响。
本文借鉴游和远、吴次芳(2010)提出的农地流转发生后得以实现非农就业的中间变量,包括:工业化变量、农村工业化变量、农民农地占有禀赋变量、农业机械投入变量、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变量。
本文将省级行政区作为数据采集对象,考虑到港澳台地区和大陆的农地制度有较大差异,同时西藏和贵州因为部分数据的缺失,都不纳入实证范围,数据的采集年份为2011年。变量所需数据来自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等。
非农就业变量(ndlz),用单位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的挤出来标识。农民的非农就业主要有本地就业和外地就业两种类型,本文以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数来标识农民本地非农就业的数量,农村外出非农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合计-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则单位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挤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外出非农就业人员)/耕地总面积。农地流转变量(hjgd),用农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来标识,农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农户平均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工业化变量(gyh),用工业化率标识。工业化率=地区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工业化变量(ncgyh),以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工农业生产总值比重来标识。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民农地占有禀赋变量(rjgd),以农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标识。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农业总人口。农业机械投入变量(jxtr),以农户家庭拥有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标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变量(shbz),以农业人口人均农村社会救济费以及灾害救济费用来标识。
本章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我们采用OLS估计进行线性回归,基本模型如下:
将研究变量引入线性回归模型,同时为了分析中间变量在农地流转对非农就业影响中的作用,因此加上hjgd分别与gyh,ncgyh,rjgd,jxtr和shbz的交叉乘积,最终的修正模型为:
其中,i为第i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农地流转形成非农就业的实证结果显示,通过农地流转确实从总体上挤出了劳动力投身非农行业,总体模型表示户均耕地面积增加1亩,则每亩耕地挤出的非农就业劳动力为0.03人。但是从分本地就业和外地就业的计量来看,户均耕地面积的扩大并没有显著挤出劳动力进入本地非农行业;而与之相反,户均耕地面积扩大显著导致了外地非农就业的发生,即户均耕地面积没增加1亩,从事外地非农行业的人数增加0.018人。
上述结论与姚洋(2001)和游和远(2013)的结论相似,也即伴随着农地流转形成户均耕地规模的扩大,会显著形成劳动力的外地非农就业。
做农地流转强度影响非农就业的回归,并将中间变量分别带入,由此可以获得农地流转与各中间变量推动非农就业的机制。
首先,gyh、gyh与hjgd的交叉乘积项分别为-0.812和0.0329,可以确定在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大于24.68亩时,农地流转依赖工业化推动非农就业;户均耕地面积小于24.68时,农地流转与工业化互斥,此时提高工业化水平将抑制非农就业。
第二,ncgyh、hjgd´ncgyh两项的系数分别为0.526和-0.0533,并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可以确定当户均耕地面积等于9.87亩时,ncgyh项和hjgd´ncgyh项互为相反数。当户均耕地面积大于9.87亩时,农地流转与农村工业化互斥作用于非农就业,而当户均耕地面积小于9.87亩,农地流转依赖于农村工业化,推动非农就业。
第三,rjgd、hjgd´rjgd两项的系数分别为-1.724和0.0299,并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可以确定当户均耕地面积大于57.67亩时,农地流转与农地资源禀赋互补作用于非农就业,而当户均耕地面积小于57.69亩,农地流转互斥于农地资源禀赋,抑制非农就业。
第四,jxtr、hjgd´jxtr两项的系数分别为-2.75*和1.92*,分别在5%和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可以确定当户均耕地面积大于14.32亩时,农地流转与农业机械投入互补作用于非农就业,而当户均耕地面积小于14.32亩时,农地流转互斥于农业机械投入,抑制非农就业。
第五,shbz、hjgd´shbz两项的系数分别为-1.11*和3.50*,但是两项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农地转出后,不能通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方式来挤出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行业。
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农地流转从总体上挤出了剩余劳动力投身非农行业,户均耕地面积增加1亩,则每亩耕地挤出的非农就业劳动力为0.03人。但从分本地就业和外地就业的计量来看,户均耕地面积的扩大并没有显著挤出劳动力进入本地非农行业;而与之相反,户均耕地面积扩大显著导致了外地非农就业的发生,即户均耕地面积没增加1亩,从事外地非农行业的人数增加0.018人。
(2)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除内蒙古和黑龙江),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过程中提高工业化率无助于促进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除宁夏、辽宁、新疆、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农村工业化能够更好地与农地流转互补,以挤出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行业;农地流转无法依赖于农地禀赋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国25个省市(除开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和新疆),农地流转互斥于农业机械投入,抑制非农就业;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并不能促进或抑制农地流转后分非农就业。
在以上几点基本结果的前提下,我们给出未来农地流转(流转)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的政策建议:
(1)应该继续大力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政府决策部门大力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行为本身是合理的。
(2)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不应单纯只设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制度,而是应该整体谋划、综合设计对农地流转和非农就业产生影响的其它制度安排。这些与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机械化等有关的相关配套和保障制度的建设都将是今后农地制度改革的侧重点。
(3)在推进各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过程中,要注意各地区的差异,特别是在较小区划范围内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时,不能生拉硬套国家层面的制度经验,应该实地调研、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 Shuyi Feng. Land Rental Market and Off-farm Employment: Rural Households in Jiangxi Province, China. Ph.D. thesis, Wageningen University, Netherlands,2006.
[2]陈秧分,刘彦随,王介勇.东部沿海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租赁行为的影响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0年3月.
[3]林善浪,王健,张锋.劳动力转移行为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2月.
[4]江淑斌,苏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2年第2期.
[5]贺振华.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8月.
[6]谭丹,黄贤金.农村非农就业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
[7]王景新,刘福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能损害农民利益[J].中国农村发现,2007年第1期.
[8]游和远,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管理世界,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