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探索
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源泉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1日 部门/单位:图书馆 文: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李双套 图:- 签发人:邓卫国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伊始,就保持着一个学术传统,即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社会问题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创新和纠偏都是源于具体生活实践,而不是源于脱离生活实践的纯粹思想、纯粹概念的自我演绎。关注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起点
 
任何一位思想家的学术活动都是有既定前提的,马克思也不例外。思想家所依据的既定前提不仅包括政治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条件,也包括该理论家所在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材料。恩格斯就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德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德国文化传统的局限而创立的。
 
马克思读大学时的专业是法学,但是他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马克思曾经自述:“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在哲学研究过程中,最初,他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学术活动。1837年10月,在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告诉父亲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经常有观点争鸣,通过观点争鸣,“我同我想避开的现代世界哲学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了”。这一时期,他倾向于黑格尔的观点,把观念看成是独立的、绝对的东西,认为观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到了《莱茵报》时期,需要直面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评论,这一时期的政论活动为马克思思想的转变提供了条件。比如,关于林木盗窃法的文章就是马克思第一次关注现实问题,需要他“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在阅读《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记录》时,马克思发现不是法(理念)决定利益(现实问题),而是利益(现实问题)决定法(理念),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得出进一步的研究结论,但这是促使马克思 “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马克思已经意识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如果国家是理性的体现,就应该是社会公益的体现,应该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与国家的现实表现 (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只为林木占有者的私人利益服务)之间的矛盾,这一点直接导致马克思后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这也是马克思创立自身理论的开端。
 
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
 
一般而言,我们所遭遇到的问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现实问题,所以,以概念范畴等构建的理论也可分为解决理论问题的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中西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迥异的文化精神。一般而言,西方哲学强调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学以致知。西方每一个时代哲学的发展固然不能完全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但是由于西方哲学中固有的学以致知的特点,使得西方哲学具有一种关注超验世界的形而上学传统。虽然这种传统在近代以来受到经验主义的挑战,并在“拒斥形而上学”思潮中饱受质疑,但是这些局部性的特点不能代替西方哲学的总体特点。这与中国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强调道德修为和学以致用,这从汉语的“学习”一词就可以看出端倪,“学习”一词,源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最早出现的学与习联用,其中“学”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则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实践的过程。在中国哲学语境中,一切学术都须满足于政治实践和道德践履。
 
自马克思始,西方哲学或思想理论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实践的转向,也就是开始关注现实问题。一般而言,文化发展包含两种趋向,一种是代代相传的趋向,一种是对该趋势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曾说:“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在马克思看来,过去的哲学家们有两大不足,一是在关注理论问题的时候忽视现实问题,将现实问题的解决依托于理论问题的解决,认为理论问题解决好了,现实问题便迎刃而解,而事实上“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二是过去哲学家们只关注如何解释世界,但是这种脱离改造世界的解释世界充其量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马克思认为问题在于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之上改造世界。当然马克思并不是说致力于解释世界的理论不重要,而是说理论应该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揭示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生存状态,并致力于改造这一状态,从而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继而对所有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这一现实问题的关注、解释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
 
现实问题是马克思思想变化发展的根基
 
马克思的思想也是不断随着现实问题的转换而转变的。伴随着时代问题的不断变化,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也在不断变化,甚至事先准备好的写作计划也会因为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得到充实和调整。1858年2月,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就坦言,在写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试图将该手稿的进展情况告诉拉萨尔,但是“总是又出现新的方面的问题,引起新的考虑”。1856年,英国正面临着一场经济危机,为了迎接经济危机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意识到,必须完成自己的经济学著作,以便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1857年12月8日,他给恩格斯写信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为此,马克思以极大的精力,经常“工作到早晨四点钟”,从事经济学的“双重”工作:一是写完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认为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因为他可以让公众认清事物的本质;二是关于当前经济危机的研究。为了做好这两项工作,马克思密切关注各国的现实状况和现实问题。他准备了三个大笔记本,分别用以记录英国、德国、法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危机的有关情况。并通过《纽约每日论坛报》来了解美国的问题和情况。他还不忘提醒恩格斯“一有时间,就给我写信,因为过后你会把那些对我们十分有用的危机 ‘丑闻’都忘掉的”,以便马克思从信中摘录有关材料,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问题。
 
由此可见,关注现实问题,并力图变革现实,推动人的解放和自由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本质和旨趣。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实践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4CKS007)、中央党校校级课题青年项目“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述评”阶段性成果)
(李双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