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探索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0日 部门/单位:图书馆 文:赵学军 签发人:邓卫国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经济建设成就震惊世界。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色彩斑斓、跌宕起伏的经济建设70年,在不同的层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表现为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分别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版图。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

1956年年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覆盖各个领域,私人、个体经济微乎其微。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走向了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时,中国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其他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共荣。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成为经济建设的基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推进经济建设的“定海神针”。

经济体制的变革

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中国的经济体制也经历了沧桑巨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国营经济占领导地位,政府在较大范围内以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市场也在一定范围的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同时又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通过国家金融体系、国营商业流通体系、财政税收体系,运用各种经济政策调控经济。

从1957年到1992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在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全部纳入计划管理。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劳动和生产积极性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结构失调等诸多弊端,特别是由于排斥市场机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扬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主要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产业结构的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十分薄弱,所占比重较低。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5%、20.8%和28.7%,农业超过了一半。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持续推进工业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初步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1978年,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7.7%、47.7%和24.6%,农业占比大幅下降,工业占比大幅上升。特别是农业就业比重由90%以上下降到了70.5%。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更加快速推进,服务业得到了大规模发展,三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发生较大的变动。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1%、45.4%和45.5%,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中共十八大以来,三次产业走向协同发展。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和46.3%。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很长时期内,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居于首位。1990年,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2%,第二产业为39.8%,第三产业为20.0%。此后,第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迅速超过第一产业,在2014年前,第二产业居第一位。2015年,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和59.7%,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业体系的变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低得可怜,原煤产量仅占2.86%,原钢产量仅占0.12%,发电量仅占0.56%,水泥产量仅占0.61%,氮肥产量仅占0.16%。中国现代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7%,而且产业体系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

从“一五计划”开始,中国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政府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向工业部门,实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及900余项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雏形。此后,实施“三线建设”,推动“四三”引进方案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末期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经过7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加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最为薄弱的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电子通信、化工、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全球经济中颇有竞争力。目前,中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比如,2017年中国的粗钢、原煤、发电量、水泥、棉布、化肥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超970倍。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城乡关系的变革

根据《共同纲领》确定的“城乡互助”的基本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大力推动城乡交流,初步疏通了被战争阻断的城乡经济渠道,城乡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从“一五”时期开始,中国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2800亿元的资金积累。严格的户籍制度、粮油供给制度、就业制度等,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城乡关系的转型。1978年到1984年,农村经济改革风生水起,城乡之间出现了要素双向流动,市场对接,发展差距缩小,呈现协调发展的势头。二元结构的矛盾也趋于缓和。

但是,1984年中国经济改革中心转到城市,资源再次向城市倾斜,城乡良性互动关系发生反复。1993年后,中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的双重作用下,城乡二元结构反而有所强化,城乡差距扩大,城乡矛盾加剧。2003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城乡关系回到了协调发展的轨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交通、通讯明显改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分配格局以及经济社会等其他方面都得到持续改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在加强。

对外经济的变革

在70年发展中,中外经济关系经历了从半封闭、半割离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变。

新中国刚成立后,我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加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重点与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开展经贸往来。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扩大了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交往。后来,中国积极扩大了与日本、联邦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往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创设了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城市与区域,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到制度性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则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在开展中外贸易中,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走向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出口商品80%以上是初级产品,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1978年,中国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到53.5%,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46.5%。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多。2000年后,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超过了90%。伴随着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增加,逐渐成为出口商品的主体。2018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5.4%,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94.6%,特别是竞争力很强的机电产品,出口达9.6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接近60%。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随着中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中国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中国国际贸易方式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以一般贸易为主,转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加工贸易为主,又转向21世纪初期的一般贸易为主的发展历程。1981年加工贸易比重占6%,1998年上升至53.4%,2018年又降到了27.4%。1981年一般贸易比重占93.5%,2014年下降到53.8%,2018年又上升到57.8%。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性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升级,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阶段。中国推动自贸区建设,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2018年建成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往来更为紧密,发展了200多个贸易伙伴。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

人民生活的变革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生产力破坏严重,1949年城乡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超过100元。居民消费水平很低,195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0元。到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提高到98元,人均消费支出提高到88元。改革开放前,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增长速度很慢,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51元。

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分享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收益,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持续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分别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与19.2倍,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增长得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多数人食不果腹,生活艰难,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经过70年的经济建设,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更加优化,食品品质不断提高。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交通通信和文化教育消费比重上升。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衣着出现成衣化、时尚化趋势。居民居住条件和质量显著改善。

反映食品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20世纪9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越过了贫困线,步入温饱阶段,2000年后向全面小康迈进。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1978年降低了35.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70年的发展中,中国逐步建立了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已经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赵学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金融》201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