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学习内容,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四川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根据教学计划,四川行政学院第36期处长班到红旗渠干部学校进行异地教学。我们聆听专题报告,聆听红旗渠英雄故事,开展互动教学,观看《红旗渠》记录片,观看关于红旗渠的话剧表演,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咽喉工程青年洞、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故居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现将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刻体会红旗渠工程的历史丰碑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一是真正感受到“水之珍贵”。 “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历史上多少林县人因水受尽苦难,因旱家破人亡。“一生只洗三次脸、桑林茂儿媳因水自杀、闺女嫁人不求其他,只求有水洗脸”等等,一个个悲惨的故事让我们真正了解水对林县人来说,比命重要。这些感同身受的触动,不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是体会不到的。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514年中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4次,大旱绝收38次,人吃人的现象达5次之多。河顺镇塔子坨村在光绪三年记载:大旱之年,柿叶甘土,幼女出卖,人吃人肉,皇上放赈,荒年如此;颗粒未收,俱当饭吃,一两串钱,遍地不安,人死万千,刻石流传。这些现象,表达了林县人民“盼水的希望”。
桑林茂为水丧命的新媳妇的故事,震撼了所有人的心。据说,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一个姓桑的老汉一大早去几十里外的村庄挑水。由于挑水的人太多,路又太远,黑了天还没回家。刚过门的儿媳在半路上接老汉,天黑路陡,她接过水桶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了一跤,两桶水全洒了。新媳妇十分羞愧,她觉得太对不起年迈的公公,当天夜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早上,桑老汉掩埋了儿媳的尸体,含着热泪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带上全家老小向山西逃荒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二是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力量”。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使是放到现在,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施工,能建成这样的人工天河,也可堪称奇迹。而当时的林县人是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去和大山巨石作斗争,可以说是地势险、设计难、工具简、缺钱少粮,林县人当时不具备打赢这场仗的绝大多数条件,而他们却凭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和信念战胜了所有困难,打了大胜仗,怎么能说不是一个人间奇迹呢?这就是“中国力量”。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干旱缺水、条件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工,历时十余年。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全长1500余公里。在极其恶劣的施工条件下,10万林县儿女在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工程是引、蓄、提、灌、排、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三是真正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当年要不是老书记杨贵的决断力,林县人民强大的行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的恶劣自然条件,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旗渠”。关于这一点,红旗渠上有太多的感人故事,每个故事都能让人潸然泪下。试想,如果没有当年的排除万难、当机立断,没有红旗渠工程的及早上马,现在的林县会是什么样?我不敢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没有当年毅然决然的战太行,就不会有之后的富太行和今天的美太行。

二、深刻领悟了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立足本地、依靠自身的自力更生精神。是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是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它带给我们最大的正能量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的创业精神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强大作用,说到底,这是一种信仰,一种伟大情怀的力量。
心里装着群众。 一个领导干部,一任地方官员,干不干事、为谁干事、怎么干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只耍嘴皮子,不愿干实事,老百姓是不会买账的;热衷形象工程,群众的急难愁事却“选择性治理”,老百姓是不会欢迎的;只顾眼前利益,牺牲子孙后代,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至于那些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私欲膨胀、中饱私囊者,老百姓更是不会容忍的。党员领导干部只要象老书记谷文昌一样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们放在心上;只要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你们当亲人。
“先祭谷公,再祭祖宗”仍然是福建省东山县的习俗。俗话说“跪天跪地跪父母”,在我们这个百事孝为先的国度,对父母的尊重、敬畏仅次于天地。但是谷文昌同志却能使整个东山县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先祭谷公,再祭祖宗”,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事啊!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浪潮中,时隔三十多年仍然能让老百姓怀着这么真挚、朴素的感情来怀念的人,那该有多么伟大,为人民做了多大的贡献啊!
同样是为官一任,为什么有的人如过眼云烟,没能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印象,甚至利令智昏,从权力顶点摔下马来,被老百姓钉在耻辱柱上,而象谷文昌、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沈浩等人却人去声犹在,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答案很简单,他们的心里装着人民,对他们来说,人民的利益大于一切。
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利为民所谋。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冒出“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雷语;模糊了“群众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就会纵容“强拆血拆”的悲剧发生;不尊重百姓意愿、不了解民众需求,就难免让“惠民工程”变成“伤民工程”甚至“败家工程”;失去了群众的监督,“能干”就可能一步步滑向“能贪”。最终只能是,失了官德,伤了民心,自己也身败名裂。
做事依靠群众。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中,我们思想上要真正尊重群众,工作开展上要真正依靠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激发群众的创造,从群众中找到创新思路、改进工作的源头活水。“为了人民”是修红旗渠的出发点,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是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根本方法的体现。老书记杨贵当年如是说:“我们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所以才敢想敢干”。
建设红旗渠时,全民总动员,年轻的姑娘们也不示弱,她们抛开陈旧的女人不能搞建设的思想,拿起铁锤上山打钎,凿山挖渠,手磨烂了也依然坚持。她们以少有的耐力和柔弱之躯,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她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让太行山上最坚硬的岩石也不得不低下头来。红旗渠工地上的姑娘们以她们的所作所为赢得了“铁姑娘”的称号。“铁姑娘”这三个字既是荣誉,但更是勇气和担当。她们的付出是巨大的,让人心痛!
一切为了群众。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以当时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为代表的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以大无畏的气概和卓越的胆识,带领林县人民,历十年之功,经千辛万险,才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这不仅仅只是一条河,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一座艰苦奋斗的丰碑。它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为人先、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百姓之事大如天,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要不等不靠,立行立改,不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需求,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等问题,使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三、深刻感受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力量
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红旗渠精神蕴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旗渠是靠着“务实重干”修出来的。领导干部要像当年修红旗渠的林县领导班子一样,敢于担责,克难攻坚,推动发展。
敢于担当。要有担当之心,想担当、愿担当。要有担当之勇,敢担当、多担当。担当既体现在做好常规性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候、在关键问题上的担当。在重大决策面前,敢决断,不能当断不断、患得患失、推卸责任、拖泥带水;在严峻挑战面前,敢担当、敢打硬仗,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在事业发展面前,敢于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争创一流。当年老书记杨贵冒着撤职罢官的风险,为全县人民担当起了责任。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赶上文化大革命,国家要求停工修整,但杨贵说,工程不能停。这是以下犯上,公然反对上级,面临着撤职罢官的风险。实事求是是需要勇气的,更是需要担当的。1958年,很多地方虚报粮食总产量,而林县上报的粮食实际亩产是114斤。杨贵老书记说,“我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尽管压力很大,但我还是顶住了。而且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修渠完全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 “实事求是,让我们在困难时期还有3000万斤储备粮可用”
勇于攻坚。立足于四川发展的实际,围绕“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各项建设。针对“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集中力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主要矛盾,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青年洞是红旗渠咽喉工程,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等方法,使挖山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8米,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青年洞”,洞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虎口崖位于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内,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被开渫炮震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渠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但这些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差点送掉性命。
乐于奉献。“中华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当年的林县干部群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书写了一段属于他们的传奇,也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又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修建红旗渠历时十年,所有领导干部不搞任何特权,没有出现任何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问题,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修渠资金,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对照红旗渠精神,守住自己的做人底线,守住党员干部的从政底线。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戒非分之想,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淡泊的心境。
河顺公社五十多岁的老石匠魏端阳,几年来一直离家在水利上干。他家孩子多、劳力弱,他老伴问他:“自留地没人种,咋办?”魏端阳说:“红旗渠水不过来,全县大田不能多打粮,光种咱小片自留地,顶啥用?”横水公社有个生产队副队长王雪保,二年没回家。他爱人捎十几次信来,说:“家里人多,房少,粮食没处放。你回来盖房子吧!”王雪保说:“全县人民的幸福渠没修好,咋能先盖自己的房?”许多公社、生产队社员,按受益面积所承担的修渠任务,早提前完成了,也不回家,又自动去支援别的队。他们说:“红旗渠如果有一段没有修通,水也流不过来,一定要大家都完成任务,共同带水回家。” “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刘云山说:“红旗渠是伟大的工程,凭什么?凭的是一种精神、凭一种理想、凭一种信念。”红旗渠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水库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