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员天地
第40期省级部门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开展读书交流会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9日 部门/单位:培训部 文:培训部 图:培训部 签发人:华雯

9月27日下午,,第40期省级部门处级干部培训班在国正书吧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此次读书交流会由“5.12”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的龚会老师主持,班主任向仲梅、罗媛媛全程参与。8位学员重点交流了各自的读书心得,大家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纷纷畅谈感悟,共同探讨学习体会。

李建荣、郭金龙两位同学分享了《党史必修课》读后感。他俩的共同感受是,只有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一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以敬畏、辩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二是“知之深,爱之切”。只有深刻领会,入脑入心,用心去思考,才能知其伟大,晓其精髓,从而汲取党史的智慧和力量;三是“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就是要从学习党史中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并在具体实践中审视改正自己的不足。

刘珂同学分享了《苦难辉煌》。她谈到,本书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尤其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历经挫折和苦难,最终走向成功和辉煌的伟大历程。她感叹道,革命年代虽然过去,但是革命精神不能丢,对共产主义忠诚的信仰不能丢,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历史,必须义无反顾地传承先辈们的信仰精神,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胡钢同学推荐的《世界秩序》,作者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作为中美建交的推动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是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高手。他指出,《世界秩序》为我们运用全球视角、研究世界格局、提升战略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未来的国际秩序,要在合法性与权力之间做好平衡,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世界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需要美国,也同样需要中国。我们要坚定自己的道路,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光大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共建更加“民主、法治、和谐”的世界秩序。

龙婉同学分享的是罗伯特•席勒的《新金融秩序》,作者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本书是站在政府层面从金融业、融资市场、保险业、税收、社会福利和国家合作六个方面提出了一套以保护各国财富为目的的全新风险管理基础架构。她提出,资本主义发展到21世纪日益形成金融寡头,打着全球化的名号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一个经济领域,攫取着他国的经济成果,我们务必要警醒。

吴涛同学推荐的是《看得见的正义》,以严谨的法理彰显司法的理性,以练达的情理展示司法的良知,以平和的姿态体现司法的温度,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用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蒋本松同学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工作激励因素》的心得。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赫茨伯格认为真正能激励员工的因素有:(1) 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2)工作上的成就感。(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5)职务上的责任感等。据此,需要用“工作丰富化”的管理方法来取代“流水作业线”的生产程序和管理方法。

最后,李静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决定你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她结合读书的感想谈到,你的能力决定你能得到什么,而你的格局,却会决定你最终能走到哪里。格局见结局!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界里,我们是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尽量酝酿一种大胸怀,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大有作为。

两个半小时匆匆逝去,同学们感到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这种读书交流很有必要,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格局,汲取了满满的正能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