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学计划安排,10月16日至21日,产业协同发展班完成了在中山大学第二周的培训学习,该周主要学习园区经济模块。学员们先后聆听了工匠精神与精细化管理、领导干部阳光心态与情绪管理、产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链打造、如何精准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带给中国西部的产业机遇、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案例、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创新等专题讲座;集体收看了十九大开幕盛况,聆听了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赴广州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展览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周的学习,让同学们有颇多的收获和感想。特别是在认真领会习近平的报告精神、推进四川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等方面,探讨交流,相互启迪,学学相长,学以致用。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通过学习和对比珠三角发展经验,学员们普遍认为,当前关键要精准把握一带一路带给四川的产业发展机遇,加速优化产业园区布局。邱成平、陈福生、岳文等学员谈到:要加大对产业发展宏观指导和引导,从发挥省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作用角度,站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做出制度化的安排。卢启刚、周杰、姚远等学员谈到: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原则,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错位发展,尽量避免相邻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和园区建设中恶性竞争、浪费资源、牺牲环境。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黎龙兵、秦晓明、刘博等学员认为:学习广东发展园区经济的模式,要加大对园区的简政放权力度,理清园区管理职能,优化园区组织结构,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郝功贵、曹艳、王怀等学员谈到:鼓励开展园区扩大选人用人自主权试点,探索建立园区职业经理人、全员竞聘等制度,实行“身份档案管理”,探索试点“员额制”“雇员制”“聘任制”等各类选聘制度,打破身份界限,形成赶超氛围。
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在学习考察广州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场,何开华、王滢、何佳等学员交流到:要鼓励各地探索“小机构+大公司”、“平台公司+专业公司”等路径,建立完善园区市场化运作体系。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政府平台公司建设特色“园中园”。成武毅、邓龙安、窦宇航等学员认为:当前,要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招商,加大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出台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社保缴费、电力价格、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实现精准支持。
强化园区创新发展,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四川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郑东、黄劲松、谢玲等学员认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抓住重点领域,补齐一批产业链缺失环节、关键共性技术,催生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岳正华、彭博文、李静森等学员谈到:要围绕人才创新创业,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人事和成果管理制度,激励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行为,搭建完善产学研用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培养引进技术人才,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企业,牵引园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