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第16期乡镇党委书记培训一班分成两个小组就基层治理的难点,基层治理的做法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工作经验,互相启迪思路,讨论充分效果明显。
同学们认为,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能极大推动本乡镇的发展。但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几个困境,一是价值困境。 在现有的压力型体制之下,上级对乡镇的考核督导很多,基层往往是疲于应付,既要完成自上而下的任务安排,又要化解自下而上群众各类问题诉求以回应上级对“稳定”工作的考核。二是主体困境。治理方式上政府的主观意向太强,政府主导过多,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三是效力困境。“摆平就是水平”的人治思维和行为仍普遍存在,在上级压力下往往采取权力压制或者无原则赔偿以息事宁人的方式,增加了基层治理和利益博弈的不确定性。
基层治理应该怎样做。同学们讨论认为,一是应该制度化。设立权力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形式,明确基层政府和多元社会主体的权力和权利边界。改革现行的信访等考核和任务分解机制,不唯结果论英雄,防止权威和社会脱节乃至对立。二是民主化。建立健全基层公共事务信息共享机制,以有效解决当前基层治理过程中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有效性问题。三是法治化。基层治理一定要坚持法治化标准,通过政府主动守法、用法带动群众逐渐产生法治思维,在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确立法律的权威性和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