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2021年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计划年轻干部铸魂工程暨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举行第二期学员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8位学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本职工作和成长经历,分别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川实践、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等方面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本期“学员论坛”由学习委员何国平主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来自省林业和草原局行政审批处的杨声利学员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全面推进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发展三个角度作了分享,认为森林草原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当前四川生态安全两个重要领域,要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核心抓手,加快实施“增绿护绿八大工程”和林草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建设全省“四区八带”生态修复空间格局。通过构建“1123”数字林草体系,助力四川林草实现精细化管理和跨越式发展。
来自西华大学教务处的唐洁学员由“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导入,风趣地讲解了日常生活食品食物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和环境的关系及原理,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药的贡献,我们既要农产品高产量、也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既要农药产业绿色发展,也要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四川省立足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科研助理等手段实现农药零增长行动,和谐共生才是正确道路。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作出的碳排放 “30、60”目标,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自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监管四处的袁韬学员从“碳达峰”“碳中和”基本概念着手,分析了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欧盟碳排放的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谈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过去川渝地区交通建设的生动写照。今日之成渝定位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形成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最终实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长江经济带目标。来自省发展改革委省引进外资项目办的陈敬一学员结合多年工作实际,详细介绍了四川既有和规划铁路建设情况以及对“十四五”和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研究情况。来自省铁投集团汉巴南城际铁路公司的王小敏学员首先从高铁与动车的基本区别切入,介绍了中国高铁“从引进为主到自主创新”发展历程,接着讲述了王梦恕院士等科技工作者为了中国高铁事业发展努力奋斗的感人故事,最后介绍了省铁投集团以合资、自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成渝地区铁路建设情况。
来自遂宁市委的蒋中治学员从遂宁与成都、重庆等距128公里的区位优势出发,讲解了遂宁市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一二三四五战略”“六大计划”“七大行动”等措施,为实现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战略路径选择。
来自绵阳市人大常委会的姚德行学员首先通俗易懂地为大家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接着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总体要求和重要原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最后通过绵阳市人大“四结合两联动”工作案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大所发挥的职能作用。
全球教育正在向追求“公平、卓越和国际化”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带了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科技创新需要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高军学员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与要求出发,简要介绍了西南石油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情况,接着又从学科专业优化布局及水平提升、大项目大成果、顶尖人才激励等10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让我们深深认识到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研究生教育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本期学员论坛内容主题突出、特点鲜明,案例分享亦是干货满满。大家纷纷表示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宽、疑惑进一步得到解答,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