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建终身学习平台,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
首先感谢会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国家行政学院和兄弟学院学习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宝贵经验的机会。根据会议的要求,现将我院信息化工作进行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欢迎指教。
一、 信息化工作起步早、基础好、见效快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早在97年底就成立了学院信息化建设筹备组,并于98年初率先初步建成了校园网,99年9月首批接通了中央党校的卫星远程教学网,同年年底在互联网上建成了“蜀光”网站。为更有效地促进和抓好这项工作,2000年学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的专门机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2002年党校、行政学院合并后,将两校的相关机构合并为信息技术部。
(一)、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
|
(二)、信息技术部主要职责及现有人数
信息技术部的职责:承担主体班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任务;负责校园网络的建设、管理与维护;负责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四川干部教育网”的建设、管理与维护;“蜀光”内、外部网站和“四川党政网”我校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远程教学、培训与考试系统的建设、管理与维护;校内计算机及外设的购置计划、日常维护与消耗材料采购。设有主任、副主任、副书记各一人。所属23人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及高工5名,讲师及工程师2名。下属五个部门职责及现有人数如下:
1. 部办公室:设备、材料、资料保管;文件及资料收发;行政事务;日常接待。(1人)
2. 声像中心:卫星远程教学网管理;监控网管理;闭路电视网管理;广播网管理;远程教学音视频内容的采、管、播;校内活动的音视频采集、管理与上网发布;远程教学活动的管理与实施。(5人)
3. 微机管理中心:计算机房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计算机房的使用安排;机房设备更新和维修计划的制定;机房计算机零配件及消耗材料计划制定;承担基础性计算机培训任务。(6人)
4. 工程技术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与管理;设备、材料的计划与采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用户设备的维护维修;对市州网络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3人)
5. 培训与开发中心: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网站的建设、管理与日常维护;已投入使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和用户培训;新应用软件系统的规划、组织实施和应用推广;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计算机应用管理人员的培训;校内教职工计算机应用培训。(5人)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概况
近三年来我校总共投资约1500万元用于我校各全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约700万用于我校,800万用于全省各市州和部分区县党校、行政学院。已形成了以“五网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综合协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使我校乃至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信息化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为迎接新世纪的干部教育培训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应用开展概况
本着“应用推动建设、建设促进应用”的方针,多年来我院在信息化工作中,牢牢抓住“应用”这一核心,围绕新时期国家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不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开发和完善新的“应用内容”,现已基本形成以“六系统”为主的应用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教学、科研、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
二、长远规划、精心建设、积极应用
(一)、制定“十五”规划,明确目标和策略
1.总体思路:我校制定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紧密结合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宣传工作的需要,为“三个阵地、一个熔炉”服务,建成通过卫星通讯上联中央党校,通过地方电信线路下联省内各市、州和大部分县级党校、行政学院的系统内部信息高速公路,为现代化远程教学、全省党政系统内部电视会议、党校和行政学院内部的科学管理以及建立网络上的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创造良好条件。”
2. 建设目标:具体建设目标概括为“五建”,即:
(1) 建网:建成上联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学网络,覆盖全省21个市、州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四川干部教育网—SCGEnet。
(2) 建站:建成具有党校、行政学院特色,在干部中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上的干部教育网站。
(3) 建系:建成符合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特色的远程教学体系。
(4) 建馆:逐步完成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
(5) 建队: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技术支持队伍和应用队伍。
3.实施策略:总体方案遵循“小步快跑,留足空间”,实施方案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技术装备上体现“不求最好,只求性价最优”,应用规划上注重“应用牵引,立竿见影”,普及推广时采取“培训为先,逐步深入”。
(二)、精心建设“五网”,为应用搭建优良的物理平台
1、卫星远程教学网:
从99年9月我校首批建成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学A级站以来,已将卫星远程教学“天网”覆盖到全省21个市州党校、行政学院。全省建站总数已达77个,建站率达38%,居全国中上水平。
2、 四川干部教育网:
建成了连接全省各市、州党校、行政学院的四川干部教育网—SCGEnet。骨干网为ATM光纤网络,总带宽155M。目前向各市州开通2M带宽。
3、校园内部网:
投入300多万完成了我校校园网的升级,并作为SCGEnet的核心网络。校园内骨干网已全面提升到1000M,100M交换到桌面,10M的光纤专线接入互联网,全校布置节点近4000个,覆盖了校内的办公区、教学区、学员区和教职工生活区。
4、监控网:在校内建立了对一些主要会议室、教室、计算机房、楼道和电梯实施监控的近50个监控点,形成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全数字监控网络。该网络不仅可以实施全天候的实时安全监控、数字记录和安全报警等,同时也与我校校园网完全整合到一起,可通过校园网络开展远程教学、远程监考、远程教学评估、远程操控监控点等。
5、党政网:由于“四川党政网”要求与其他网络实现彻底的物理隔离,为保证四川省委省政府利用该网开展办公自动化的要求,我校建立了连接校领导和各二级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党政网局域网,并通过2M光纤与省党政网连通。此外,为满足“电子政务”等课程培训的需要,三个计算机房近160台计算机可根据需要切换到党政网。
6、培训用计算机房:已建成11个供学员使用的计算机房,拥有近500台计算机,其中6个较好的计算机房配备了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平台软件,可满足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需要。
7、多功能现代化教室:已建成30个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教室和会议室。
8、形成了“六网合一”的多媒体网控中心:
|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这些网络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为促进流媒体信息在SCGEnet上的广泛应用,我部充分发挥声像中心的优势,将我校卫星远程教育网、校园计算机网络、四川干部教育网、校园监控网络、校园闭路电视网络、校园广播网络上的流媒体信息进行了集成整合,形成了高水平、高质量、多功能的“六网合一”的多媒体网控中心,实现了流媒体信息在这六个网上的互联互通。
(三)、积极推进“六应用”,大力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
1. 《四川省拟任党政领导职务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远程考试系统》的应用:
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利用已建成的SCGEnet和各市州党校、行政学院内的计算机房,开展全省范围内的拟任党政领导职务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培训和远程考试工作。该项工作的核心是自主开发的具有题库管理、考试组卷、试卷管理、考务管理和考试成绩分析等功能的软件系统。2002年在全省十多个市州进行了近30场、共1200多人次的正规考试和同等规模的模拟考试。2003年5月25日全省近二十个市州共约1000人再次进行了远程考试,均取得了圆满成功。2003年4月21日,以中央党校王伟光副校长为评审委员会主席,中组部命题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冶岩等为成员的专家组对该系统进行了评审验收,专家们对该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2.《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题库管理与出题系统》的应用:
结合党校研究生考试的需要,利用自主开发的远程考试软件系统,建立了九门考研课程的主、客观题的题库管理与出题软件系统。可根据研究生考试的需要灵活设置组卷方案和自动出题。已在省委党校2003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使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蜀光”网站的建设及应用:
按照“内外有别、各施其职”的建站原则,我院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了“蜀光”系列网站,即“蜀光”外部网站、内部网站和党政网网站。“蜀光”外部网站是我院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公开网站,是全省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统一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一个了解、认识省内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窗口,并通过该窗口开展面向社会的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和相关服务;“蜀光”内部网站是建立在SCGEnet 上的内部的网站,作为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内部开展信息交流、办公自动化、内部管理和远程教学的应用支撑平台。“蜀光”党政网网站是我院在四川党政网上建立的工作网站,通过该网站直接沟通我校与省内各级四大班子的联系,开展全省党政系统内的办公自动化和信息交流等。
4.内部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前在“蜀光”内部网站上运行的自主开发并投入应用的软件系统有校内办公自动化支持子系统;主体班学籍管理子系统;研究生学籍管理子系统;校内多媒体资源管理与发布子系统;数字图书馆子系统等。
5.《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远程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为提高我省党校的函授教育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函授学院于1998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远程管理的探索,为促进该应用软件系统尽快在全省县级以上党校普及应用,2002年学校一次性投资600多万元于年底全面建成了“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远程教务管理系统”,使全省所有区、县级以上党校都可以通过电话拨号进入该应用系统,使我省函授教学管理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全省实现远程网络管理的党校之一。
6. 《理论与改革杂志社网络编辑系统》的应用:
该应用软件系统是我校理论与改革杂志社自主设计完成的在互联网和校园内部网上运行的网络编辑系统,基本实现了该杂志社从收稿、分稿、审稿、定稿、发排到稿件归档管理全过程的网络化,投稿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自己稿件的流动情况和处理意见,极大地方便了投稿人和编辑部人员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该系统2002年底投入实际应用,已引起许多杂志社的关注。
三、 实行“五统一”措施,确保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回顾我校信息化建设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大投入、长周期、全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每推进一步,都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之所以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走过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我们采取了“五统一”措施。
(一)、 统一规划:无论是“九五”还是“十五”规划,我们都认真听取了IT行业各方面领导和专家的意见,使规划尽可能科学合理。在规划实施时,按年度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确保设备和项目完工后立即见效。校内有关部门的业务子网建设和涉及校内多个部门的应用软件系统也纳入学校的统一建设规划,有步骤地实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和低水平建设。
(二)、 统一领导:我校从信息化建设开始,就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关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事情由领导小组决定,信息技术部具体执行。根据SCGEnet建设和应用的需要,又成立了由省和各市、州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牵头,共同组成的全省行政学院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全省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
(三)、 统一机构:根据行政学院系统IT人才奇缺的实际,将学校IT专业人才及相关业务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信息技术部。并明确信息技术部的三项基本任务,首先是作为教研部,承担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计算机应用培训;第二是作为学校的管理单位,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系统与设备的维护;第三是作为服务单位,承担软件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工作,使该部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其重任。校内各单位在开展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时,都须由信息技术部进行方案论证和提出实施建议,报校委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后,在由应用单位和信息技术部共同加以实施。
(四)、 统一机制: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作为具有多重职能的部门,如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作为教学单位,按照教学单位进行管理和考核;作为管理单位,我们赋予在全校范围内相应的管理职能和权限,享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有关待遇;作为服务单位,给他们提供更加灵活的用人和分配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通过“事业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较好地解决了这支队伍的稳定问题。
(五)、 统一筹资:党校开展信息化建设资金筹措是一个大问题。经校委多次研究,决定从函授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收入中列出信息化建设专项费用,每年可筹措专项建设费近500万元,这笔经费由全省党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集中用于全省党校的信息化建设,按照“十五”规划逐步投入到各级党校的信息化建设主体工程和骨干设备,各校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补齐配套项目,从而基本能保证我省党校信息化建设按计划完成。
四、在“用”字上再下功夫,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创建国内一流行政学院做出贡献
我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应用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我们认为“建设有界,应用无限”,我们将围绕下列应用再下功夫:
(一)、利用SCGEnet开展广泛的远程教育
SCGEnet的建成,使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远程教学、培训和测评成为可能。我们准备充分发挥自身的设备优势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人才优势和地理优势,与更多的管理部门和教育系统合作,广泛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系列活动,并以此去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群体”的有效途径,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干部继续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尽快完善《干部教育集成应用软件系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娱乐创造更好的条件
|
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光临我校指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