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化工作 > 文件资料
99年全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05日 部门:- 文:- 图:- 签发人:-
  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99年年初成立并正式开展工作,虽然新单位成立工作头绪多而杂,但在校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现分别总结如下:

  一、教学改革:由于我中心首先是一个教学单位,教学是第一位的任务,因此本期围绕教学着力抓了两件事,一是抓教改,二是抓教学质量。

  1、抓教改:本期之前,我校计算机教学是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讲授以DOS为基础的微机基本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该部分内容已完全不能满足当前计算机应用的需要,必须调整到以Windows 95或98为基础的基本知识上来,与国家教委和四川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办公室所新制定的标准和要求相一致。要达到这种要求,原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教学方式、上机条件等均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完全重新开始。为此,经过对国家教委计算机登记考试教学大纲的分析,通过走访四川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办公室的领导和业务人员,结合党校干部教育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要求和人员特点,正式确定了该门课程的改革思路,这就是:精炼内容、现代教学、加强练习。

  • 精炼内容:根据党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不可能完全按照国家教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执行,而四川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办公室尚未完全明确基于Windows平台的培训和考核要求,为了使学员们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真正能发挥作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制定了一个程度适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既考虑了国家教委计算机登记考试的全面性,又兼顾了国家干部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要。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该大纲确定的内容和深度适合适的。
  • 现代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不可能完成教学内容的,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学效率更高,我们确定了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方式进行教学。要开展CAI教学,就必须首先完成教学的课件设计,这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辅助教学可见尚未见报道,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大纲自编课件,经过中心几位教师的艰苦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该课件的设计,并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上开始启用。为了进一步配合教学,我们还将课件内容打印成讲义,印发给学员们,深得学员们的喜爱。该讲义经多次完善后,现役新型教材的形式正式公开出版。
  • 加强练习: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练习十分重要,为了提高上机练习的效果,我们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提高计算机的档次,增加可用计算机的数量,创造更好的上机条件,一方面保证上课上机时间1:1以上,并合理安排上机时间,使上课和上机有机结合,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2、抓教学质量:我中心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经验有限,特别是在面对新教材、新方式、新条件的“三新”情况时,如何争取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因材施教、讲练结合、尽心辅导”上下了一番功夫。

  • 因材施教:在各班的学员中,计算机基础差异十分大,有的已具备了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的已开始使用计算机,但绝大部分是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机盲”,甚至少数人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全不会。面对这种差异,要使大部分人通过学习都能有所收获,并最终能通过四川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教学照顾绝大多数“机盲”, 精讲多练,注重基础的掌握,以能通过考核发证为目标,部分较为深入的内容做为已有基础人员的提高,并在上机过程中和课后的交流中满足他们更深更广的学习需要,使大家通过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讲练结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边讲边练”,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将基本概念及基础内容讲清讲透,操作过程“讲练结合”,并尽力做到反复示范练习,使初学者建立起“操作过程”的意识,为自己上机练习打好基础。
  • 尽心辅导:初学者刚上计算机时常常不知所措,需要进行大量的上级辅导,为保证辅导及时,每班开始上机一段时间的辅导教师基本上达到三位教师,正常上机后也基本保证有两位教师现场辅导答疑,在辅导中做到“不厌其烦、尽心辅导”,对少数学员甚至做到手把手地教,教学态度和责任心深得学员们的肯定。

  以上开展的“教改”还刚刚开始,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很多,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改”下去。

  具体教学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1.  主体班教学工作:完成中青班、县长班、地厅班、县书班、纪检班等共八个班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全部通过省委组织部及人事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和颁证,教学工作量共计1322学时。

  2. 研究生教学工作:为研98和法律专业研究生班两个班开《计算机基础》课程共80学时。

  3. 其他班教学工作:民干班《计算机基础》课80学时,其他课程36课时。

  4. 计算机短训班工作:

  • 石油公司微机培训短训班42人,共120学时,全部通过省委组织部及人事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和颁证;
  • 石油中青班《计算机基础》课程,78学时;全部通过省委组织部及人事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和颁证;
  • 石油公司统计、信息人员微机培训班,33人,58学时,全部通过省委组织部及人事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和颁证;

  5. 校内教职工培训:

  •  计算机基础培训2班次,约70人次;
  •  计算机网络应用3班次,约90人次;
  • 发四川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的《计算机基础》培训班1班次,31人。

  6. 其他教学活动:

  • 集体备课、教学研究、教学分析等会6次;
  • 课前、课中及课后征求学员意见会4次;
  • 编写、调整和完善《计算机基础》电子讲义5次;

  二.  科研工作:完成科研工作量    ,具体如下:

  1. 申请到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工作人员PDA—“政务通”的研制与推广》一项,正积极组织按计划开展工作。(尚未计入工作量)。

  2. 编写完成并正式出版《新大纲计算机应用技能精解》教材一本。

  3. 参编党校内部教材《工业企业经济管理学》(修订本),孙彪完成33600字,折合16800字科研工作量。

  4. 承担学校科研处立的科研项目《校医院医疗费用管理软件》的研究开发,通过使用单位的验收并投入实际使用。

  三.  网络建设与管理:

  1. 校园网二期工程——接入四川党政网、连通互联网工程顺利完工,实现了校园网与外界网络的连通。

  2. 卫星远程教学系统工程圆满完成,使我校成为全国党校系统首批建站的五个单位之一。

  3. “蜀光”网站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使我校成为全国党校系统为数不多的建站单位之一。

  4. 开通了学校内各部门计算机上网和少数单位的拨号上网,方便了大家的使用。

  5.完成图书馆局域网的部分布线工作。

  6. 结合学校科研综合大楼的初步设计,进行了校园内主干网的中心设计,参加了综合楼内综合布线的初步方案设计。

  四.  内部建设与管理:

  1. 99年内新购置586档次的计算机110台,更换了部分不适应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计算机;

  2. 建成两个多媒体交互式联网计算机机房,创造了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适合开展影、视、音教学的良好条件。

  3. 建成了由十二台计算机构成的研究生专用机房。

  4. 建成了卫星远程教学系统控制中心和小演播室,同时调整了信息中心办公室,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5. 制定了一批关于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计算机房管理以及中心内部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一年来,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校委的要求,结合我们中心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质性的工作,使我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省级党校内位居前列,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使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真正为学校的发展、为争创一流党校发挥实质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