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中国最悠久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是巴蜀乃至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这组浮雕由“开凿宝瓶口”等三个部分组成:背景是岷江上游。远处是逶迤的岷山千里雪和奔腾的江流,近景是玉垒山和宽阔江面;“开凿宝瓶口”是画面的主体。李冰手执治水丝质图卷,周边是群山的民工,画面表现的是玉垒将穿,离堆欲现。
秦昭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确定“引水以灌田,分洪以灭灾”的方针,兴建都江堰引水工程,主体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鱼嘴修筑在岷江江心,顶端形如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是修建在分水堤坝中段的泄洪道,洪水期排泄洪水,而且利用水流的动力,把江中的沙石排入外江;宝瓶口,是玉垒山被凿开的内江进水口,状似瓶颈,起到控制洪水的作用。整个工程形成排洪、泄沙、引水工程体系。
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形成自然灌溉,“水旱从人”,“天府之国”由此得名。人们为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庙中刻下“深淘滩,低作堰”,就是李冰所总结的治水“三字经”。后人也总结了“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真谛。
“筑鱼嘴分洪”主要突出筑堰的传统技术如杩槎、竹笼、羊圈的运用等等;“修飞沙堰泄洪”是刻画的在二江分流的雏形下低作堰的图景。
整个雕像有纪实的风格,主次分明,并暗示出都江堰作为无坝引水工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画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和扩展,融入都江灌区图,叠印出自秦以来历代治水人物文翁、诸葛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