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北的变化体会延安精神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4日
部门:-
文:-
图:-
签发人:-
“巍巍宝塔山、涓涓延河水、杨家岭的窑洞、枣园不灭的灯光、……”,这些文字和场景在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教科书、革命历史材料、宣传图片、近代史影视作品等正面教育熟悉的,但至少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年青时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激励着年青的我们句句听党的话,步步跟着党走,从文革前的少先队员,到文革中的红小兵、红卫兵,再到文革后期的共青团员…….。当时遥远的延安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无限向往的革命圣地,要不是文革中大串联时还太小,可能早就跟着红卫兵大哥哥大姐姐们步行上延安了!这也是年轻时的一大遗憾。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原因,常到条件艰苦的油田出差,其中,到当时陕西的长庆油田出差给我的感觉是十分震撼的。我到过长庆油田所属的很多二级单位,包括延安周边的一些地区,无论是在局机关还是在下面的生产单位,好像都生活在不毛之地般的黄土高坡上,喝得是又苦又涩的苦水,呼吸的是弥漫着黄土的空气,出门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几十公里通常要在汽车上颠上大半天,到黄河边看到的黄河水让人想起的是泥浆池里的泥浆(石油钻井队钻井时的循环液,主体成分就是以各种泥沙和岩石粉末与水调和成的高比重的流体),地里的庄稼又干又瘦使人怀疑秋天能否收回种子,……。总之,当时我真庆幸自己没有被分配到这种“极不适合人居”的“太艰苦”的地方工作,以至于再没有兴趣到已经很近的延安看看,甚至片面地认为 “艰苦奋斗”就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了,也由衷也敬佩革命老前辈们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扎下根来干革命的可贵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特别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我党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和新要求,其中包括号召全党在新形势下重新认识延安精神、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终于实现了年青时的愿望,踏上了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为此我要深切感谢学校机关党委给了我们一个到延安考察学习活动的难得机会,给了我一个探寻延安精神精髓的机会。
这次到陕西考察,由于我兼任考察团的摄像工作,我更加留意值得进入镜头的景象。一路下来我甚至怀疑镜头中的景象是不是真是十多年前我曾经见到过的陕北的黄土高坡,变化太大了、变的太美了!尽管我们此行的大部分陕北地区还处于初春时节,但无论是我们路过的地方还是极目能见到的地方,黄土坡上披满了不错的植被、有的甚至已经郁郁葱葱、花香四溢,……生态环境好了!黄土地上虽然还没有长出像样的庄稼,但透过大片大片塑料大棚内透出的翠绿和薄膜覆盖着的土地,使人感到现代农业正滋润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生产环境好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在黄土高原上蜿蜒起伏,……交通便利了!我们住的条件不算好的窑洞宾馆居然能全天提供质量优良的自来水、热水、雪白的床单被盖和品种繁多的可口菜肴,……生活条件好了!更使我惊奇得是,到了奔腾汹涌的壶口瀑布面前发现昔日泥浆状的黄河水已不再昏黄,含沙量明显的少多了,……黄河治理见效了!就连古都西安城也一改印象中灰头土脸、脏乱无序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整洁、生机勃勃、古迹与现代生活符号完美结合的大都会,…….古城焕发了青春!
看到眼前让我惊奇的一幕幕,我在不断感叹地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陕北这块土地近年来何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何在?动力何在?此次延安之行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参观学习时,宋教授关于延安精神的精彩报告,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参观时解说员的细细讲解,窑洞中悬挂的一幅幅革命历史照片及解说,以及在整个参观学习过程中团员们交流的心得体会,使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新的了解,正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宋教授在讲课中所说,是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推动了陕西全省的科学发展,才使得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把延安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并逐一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一是用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理想信念,解决坚定信仰求发展。二是用延安时期重视培养干部的历史经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能力求发展。三是用延安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进思想解放,改革创新求发展。四是用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教育党员干部,以人为本求发展。五是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全党的斗志,振奋精神求发展。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和专家系统地分析,使我切身地感到了“延安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发言延安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回顾自己之前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感觉太肤浅和太片面,更没有在自己的工作中主动地去发扬“延安精神”。我部现在的工作也面临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继续发展压力很大,但我想通自己并带动全部门的同志们过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从激发大家的意志、坚定大家的信念着手,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不断推进全部门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出成绩,为党校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