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堡,古称“甘堡甲穹”。意为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美誉。建筑风格独特,规模宏大,整个寨子依崖而建,层层递进,幢幢相连,户户相通。体现了嘉绒藏族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
甘堡在历史悠久,嘉绒文化底蕴深厚。唐代时期归维州管辖,明代属于杂谷土司领地。清朝实行屯兵制,改为“五屯四土”,设置守备,其守备衙署,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为藏羌地区仅存。通过清朝屯兵而演变成的大型叙事锅庄“博巴深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锅庄、服饰、习俗,具有浓郁的嘉绒藏族文化特色,是嘉绒藏族“五屯四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嘉绒藏族文化、石头建筑文化、清代军事文化、危关古栈道文化的浓缩体。
新中国成立后,甘堡藏寨属于理县甘堡乡的一个村,也是全乡的经济文化中心,是藏羌汉文化的结合部。
甘堡藏寨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高山峡谷地带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沿岸。这里层峦叠嶂,群峰争雄,谷底幽深,河流湍急。山岭与河谷相对,高层一般在1500-2500米左右。河谷沿岸,有宽窄不等的小型冲积平原,经当地民众勤耕苦作,将其改造成为良田沃土、特色果园,甘堡藏寨坐落其间,依山傍水,尽享大自然之美景。
我在理县期间,因工作关系,常去甘堡蹲点、调研。我喜欢那里的山山水水,更喜欢那里勤劳、朴实、热情、善良的各族同胞。藏寨的居民,虽然绝大多数都是藏民族,但也有一些外迁或其他原因留下的羌汉回等民族。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帮助、和睦相处。质朴的民心、和谐的氛围,给人留下亲切之感。不少感人之事,虽三十多年过去,至今仍然难以忘怀。在甘堡时候,一位羌族同胞告诉我,公社化其间,他家人口多,劳力少,口粮入不敷出。有一天改土时,他因饥饱不均、身体虚弱栽倒在地,生产大队支部书记立即派人将他送回家去休息,晚上还带着一包玉米馍馍去看他、慰问他,虽然礼物不重,但他却感动万分。那不是几个玉米馍馍,而是重如千斤的的兄弟情、民族爱,使他一辈子也忘不掉。十年动乱时候,县委一位领导被批斗时间手部骨折,每天仍然被拉去批判。甘堡群众得知后,自发地组织了一个战斗队,以“全县最大的走资派”都可以斗的名义,将其押回甘堡,交给大队保管员照看,每天负责那位全县最大的走资派的生活和医疗,历时月余。折骨接好消肿后才“押”交回县。是这位同志没有留下太大的后遗症。至今提起此事,这位同志仍然心存感激,称颂甘堡人的高尚品德。公社卫生所两位毕业分配去的大学生,谁不首席当地的环境与生活。但工作积极,热情,经常不分昼夜出症,深受群众喜爱。老百姓有病都愿意去请他们,并亲自来回护送。虽然多次受到医生的婉言拒绝,但他们坚持请客就要送客,这是我们这里的“规矩”,不能改变。在甘堡人心中,共产党、毛主席是藏族人民的大救星,凡是上级派去的工作人员都是给他们办好事的。所以他们发自内心热爱党、热爱政府,对党和政府派去的同志比亲人还亲。
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提到或想到甘堡,总会引起一些思绪、一些牵挂,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紧邻的理县是阿坝州六个重灾县之一,甘堡怎样了,那里的各族同胞受灾情况如何?不时萦绕我的脑际。不久前,一位当年和我一起在理县工作的同志重返理县观光灾后重建回来,十分高兴地告诉我说:三年来,在湖南省的全力支持下,理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湖南省委省政府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派出一万多人援建理县,实现了州内灾后重建的五个第一:第一个启动实施农村安全领水暨农田灌溉工程;第一个把资源整合理念观贯穿于整个援建工作之中;第一个实现全县学校建设项目在2009年8月底整体交付使用;第一个启动实施精神家园重建项目;还有一个农村通村公路硬化里程第一。这五个第一使全县受益、甘堡受益。他们感恩共产党、感恩祖国、感恩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湖南人民。一位村干部深情地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党中央又号召、安排毛主席家乡的人民帮助我们搞灾后重建,这些恩情,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采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湖南人民的感激之情:在饮水工程的蓄水池旁刻文,“饮水不忘援建人,幸福永记湖南情”。“流水汇聚三湘情,清泉喷发报党恩”。把乡里乡亲演绎成“湘理相亲”作为常用语家喻户晓,刻在人们心目中。还把“湘理相亲”谱成歌曲,歌词中写道:“格桑花开得这样美,羊角花开得这样鲜,是因为你们来奉献,是因为你们来浇灌------”唱出了藏羌儿女的心声,唱出了他们真诚的感激之情。
今日的甘堡,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在湖南省的支持、帮助下,干群相依、团结拼搏、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经过三年努力,不仅将民居原地重建、修新如故,而且更加美丽。更具鲜明嘉绒文化特色。寨子上还兴建了广场、白塔群、寨门、碉楼等标志性建筑和游客接待中心、演艺厅等服务设施。飘香的金桂、美丽的广玉兰、一排排的金叶女贞,将新建的甘堡藏寨装扮得像如同城市的公园一般。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又让人感受到嘉绒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甘堡已经成为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阿坝州一百个精品旅游村寨之一。甘堡的各族儿女正沿着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迈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