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庆“隽永的记忆 美好的未来”征文
今年10月是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的60华诞。党校已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60年风雨兼程,60年硕果累累。在庆祝党校的60周岁生日之际,作为一名在党校工作了30年的老教师,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我爱党校的讲台!
党校的讲台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
党校的讲台不大,只有三尺,但却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培训。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在瑞金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教育干部学校、苏维埃大学、红军彭杨(为纪念彭湃、杨殷两烈士)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等学校,培训党政军干部。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于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延安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院校,培训党政军妇干部和文艺骨干。毛泽东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有时亲自上讲台授课,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整顿党的作风》、《矛盾论》、《实践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名篇就是由讲稿整理而成。抗大的每期开班式,他都要亲自作动员讲话。1941年12月,他亲笔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作为校训。实事求是是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党干部所掌握,促进了党的力量大发展。抗战结束时,与抗战初期相比,我党党员的人数由4万多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主力由3万多发展到120多万,民兵发展到220多万,解放区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这就为我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党面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治理国家、改善民生等繁重任务,而这些任务是党所不熟悉的,于是,培训干部便成为必然的选择。1952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立,培训的干部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出了贡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57年起,党校工作走了一段弯路,经历了严重曲折。“文革”中,党校停办,全校教职工被“一锅端”到米易县四川省湾丘五七干校,蹉跎了十年宝贵时光。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1月,党校复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校迎来了春天,步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党中央定期召开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研究和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问题,先后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等文件,对党校的地位、性质、办学方针、培训目标、教学内容、班次设置、学制长短、师资建设和经费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党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改革开放34年来,培训的大批干部为推动四川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这是毛泽东的名言。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党校讲台与党的事业的关系,这就是,干部马列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将大大推进党的事业的发展。
党校的讲台让我感到光荣与神圣
党校的讲台不是舞台,不可能导演威武雄壮的戏剧,但却可以精彩诠释党的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和创新理论。党校的讲台下面,坐的是学员,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是带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许多现实问题来党校寻求答案的。望着台下一双双聚精会神、求知若渴的眼睛,我自然而然会感到肩上的责任。
我是1982年1月从川大历史系毕业,分到党校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的。时逢党校教育正规化,即学员一律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在校经过2-3年的脱产系统学习,各科考试合格者,方能毕业,获得相应的文凭。正规化的实质是解决领导干部的学历问题。十年浩劫,大学停办,使许多人的大学梦破灭。因此,学员们自然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进党校的学习机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刻苦自学。我呢,也想好好干,一心想把被“文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我是“老三届”,经历“文革”,当过“知青”,返城后在中学执教5年。心想:这一辈子就这么定了,老教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没有机会读大学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恢复高考,才圆了大学梦。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也十分珍惜上党校讲台的机会,认真备课,全身心投入,与学员分享学习心得,把自己感动传递给学员,让学员在感动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教学目的。1985年和1991年我两次被评为全校优秀教师,在教师节这天受到表彰,这对我忠诚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决心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学员对教师是很尊重的。我们下去调研,见到过去的学员,就像老友重逢,感到分外亲切,有的还会给你来一个外国式的拥抱。如果学员们认可你的讲授,还会邀请你到他们所在单位去演讲,这便是党校讲台的延伸和拓展。每逢佳节,当收到学员们寄来的一张张贺卡、发来的一条条祝福短信和一封封热情洋溢的E-mail时,我会感到非常欣慰,感到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感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因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地上,有我们党校教师洒下的汗水!马克思说得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党校的讲台激励我终生学习
党校的讲台不是歌坛,不可能一歌蹿红,要站稳脚跟,必须天天学习。因为,一是党中央给党校定位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党校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党校教员必须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如果教员自己不懂马克思主义,怎么可能教会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二是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召开后,都要求将其精神尽快进课堂,进学员头脑,这就决定了党校教员必须学在前头。三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党校实行“三基本”、“五当代”的新教学布局,对教员来说,许多内容都是嶄新的,必须先学一步。四是正规化教育结束、补学历的任务完成后,党校的主体班以短训为主。随着干部“四化”方针的贯彻,主体班的学员越来越年轻,他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许多人毕业于名牌大学,硕士不鲜见,甚至还有博士,加上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担任领导职务,一般都出过境、出过国,既了解国情且又见多识广,他们对教学的期望值很高。要使他们感到党校的课有听头,有收获,有启发,教师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在党校的讲台站久了,便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一天不读书、不看报、不上网、不学英语、不获取新信息,就感到若有所失,甚至坐立不安。学习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并将伴随我一生。在学海中遨游,不知不觉,我的知识逐渐更新,思想获得充实,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受到净化,心态保持平和。
总之,站在党校的讲台上,感觉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