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学习园地
“西窑”村的怀想——写在校庆的日子里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部门:- 文:孙和平 图:- 签发人:-
校院庆“隽永的记忆 美好的未来”征文
 
今年是四川省委党校建校60周年、四川行政学院建校15周年纪念的日子。
那年,四川行政学院的建院地址,选在了锦西的“西窑村”。这儿真还是一片被废弃了的窑厂,占地60余亩,选作校址,虽然离城远了一点,但符合节约土地的政策。很快,地面建筑崛起,一座24层高楼耸立,成了当时成都市少有的高层建筑,特具地标意义。记得进出高楼,上下电梯,颇有那么一点宏伟热烈的现代都市之感。作为成人干部教育的老师,我正年轻,浑身充满特有的青春激情和工作激情。心目中,不时浮现跳跃着“基础理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字眼,是啊,这些个科学严谨的教育教学目标,春风,阳光,引领者我们行进的步伐。教师生涯就这么从从容容地走过来了,数十年如一日,走过春夏,走过秋冬,跋山涉水,风雨兼程。
时不时望望鹤立鸡群般的校园高楼,我就想起了三尺讲台,感到了一种庄严。教师上讲台,就是赴一个神圣的约会,非整洁庄严可能有辱使命。庄严,是赶赴神圣约会的那种庄严,它是人类初始化情感喜、怒、哀、乐所不具备的一种文化元素。庄严的产生和不断丰富,标志着人类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度。庄严可能是和图腾崇拜同时产生的,相生相伴,形成宗教的最高审美对象物——法相庄严,从而成为人类最具动力价值的感情形式,直接驱使人的内心产生“自尊”、“自强”的文化人格追求。并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行而上的哲学思想:庄敬自强。在知识面前,在科学面前,在真理面前,人,能不褒有心灵的神圣庄严吗?神圣的庄严感,是心灵的一种净化和提升;庄严,是追求的一种洗礼和准备,庄严,引领我们走向进步,走向成熟,走向人生的崇高境界。我的教书生涯,就这样送走了八十年代、迎来了九十年代,又双手接住了千禧之年的21世纪一十年代,课堂与书本、时光与青春、生命与事业,一如钟摆似的来回嘀嗒响着,又如阳光似的周而复始着。
在民间社会,人们常通过诸如“弯柏树”一类自然生态现象的现场讲述,指出,儿童生活、学习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像幼小柏树一旦长弯,就不可能长得又高又直,成为栋梁之才。由此而衍生另一个四川方言:“弯脚杆”,喻指站立不起、不具有顶天立地男人气概的人,言下充满嘲笑、看不起的讽刺意味。落得“弯脚杆”的名分,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弯柏树”,就是教育学所谓的“语境”,通过直观的事物,讲述一个道理,其教育效应无疑是很生动很深刻的。做老师的,在人文教学中找到(或设置)一个特定的语境,就是找到(或设置)一个恰到好处的教育时机。抓住时机展开教育,事半而功倍。
 
多年来,人们都照老习惯叫学校所在地的老地名“西窑”,叫得多了,我一下意识到,它不也是一个人文教育的绝好语境吗?是啊,“窑”的语境设置,让我们看到了昔年窑厂与当今学校之间的某种联系。我们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就如窑厂窑工为房屋建造提供砖瓦材料那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添砖加瓦吗!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中共中央党校当年不就是建在延安窑洞里吗?
啊,窑工默默“碥砖”的工作精神,不就是老师默默教书育人的精神么!
在教师与学员之间,每一次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就好比是老师把一块砖提供给学员。注意,我比喻的是砖,是完完整整、方方正正的砖,而不是碎石烂泥块儿,而且还得把我们脑子里的那些没用的碎石烂泥块儿一一清除。
砖的概念内涵,与“知识节点”、“单元”等都是同一性的,但通过语境设置,它的教育效果就明确而深入得多了。不是么,砖,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积累,思想文化的凝结、成形,要像一块块砖似的,完整、可独立派上用场。不完整的知识是没用的,不系统的思想是散乱的。对于基础性的知识,一些人往往是知道一点,又不是那么明确、更说不上全面、细致、深入,总是恍兮惚兮,似是而非。这种情况,自古以来被讽刺为“字纸篓”,“一钵浆糊”,以及如前所述“碎石烂泥块儿”,是缺乏思维严谨、缜密的表现。当然不必都提出如此要求。但对于基本的、主要的、身边的,应做像制成一块块砖似的,非此说不上学习把握。讲授一次,一块砖,又讲授一次,又一块砖,久了,多了,一块块砖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建造一座知识大厦了。
而对于学生来说,现在,还仅仅是被动地得到一块一块砖。将来,就得自己“碥砖”了,取泥块、揉搓、挼捏,备好料,碥成砖,每天多则三五块,少则一二块不等。久之,多了,就可以建造房屋了。
2008年11月24日,德国联邦技术救济署长布来默先生来到中国四川,考察地震灾区,期间应邀来我校做了一次演讲。先生登上讲坛,从手提包里掏出一块沉重的红色砖头,当人们目光一怔之时,先生不无庄重地将红砖置于讲台,神情厚重地指着它,介绍说,这块砖是他昨日从北川地震遗址的一个建设工地要来的,想把它拿回德国,作为中国之行的永久纪念。他说,此一行,他看到了中国人齐心协力,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种精神,很受感动。他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像砖头一样默默献身,恢复重建地震灾后的美好家园。
回忆到此,我深有事业崇高的感觉,意欲奔进的感觉。我想到了中华古训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是一代代学人的国家使命和历史责任。正是这一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激荡着凝聚着教师的内心精神,默默奉献,埋头做为国家添砖加瓦的事业。
我们祝贺学校华诞,意味着我们学校开始了又一个新的起点——正在向更高远的目标奔进,祖国正在向现代化奔进,学校正在向新辉煌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