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研部承担着全省干部培训哲学理论与应用教学及哲学理论研究的重任,现有职工11名,其中中共党员10人。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搞党建容易出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因而如何找准党建工作的切入点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哲学党支部以“创先争优”和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秉持“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带党建”的理念,创新支部党建,探索总结出了“校地共建”工作法,提高了支部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战斗力。
一、基本内涵
“校地共建”工作法坚持开门搞党建,走出书斋搞党建,一方面是通过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提升支部成员的理论素质和把握、解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到基层宣讲、调研等方式,开展校地支部共建,把党建变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把党建变成校地对接的过程,把党建变成结对帮扶的过程。
二、主要做法
(一)以党性修养提升理论素养,形成良性的科研创新过程
把党性修养作为教师理论素质的灵魂,根据每位党员自身的专业优势,将每位党员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结合起来,有所侧重地安排党员学习;把各位教师的理论根基和知识结构与党的知识对接,相互补足。由此形成“坚定的党性——深入透彻地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深厚的学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样一个良性的科研成果创新过程。
1.把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过程作为不断提高哲学素养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基本理论范式,把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哲学素养相结合,把坚定的党性作为保持领先的学术造诣的根本,推动教研部科研工作的新发展。
2.把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找准科研切入点的契机。积极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党员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特别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做出的重大部署,深切了解中国现实实际,真正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找准理论上的真问题,增强科研课题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创造性。
3、把党性锻炼的过程变成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有重点地组织引导党员阅读中外历史文化经典;开展党史读物及党建知识学习交流会,从自身工作、生活和学习心得等多方面畅所欲言,分享读书体会;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党员干部的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并定期组织党员观看了专题教育片,开展党风廉政等专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党员思想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把党性锻炼的过程变成提升党员自身修养的过程。
(二)用理论学习来强固党性,站稳讲台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作为贯穿学习型支部建设的主题,在学透理论的同时,强固党性,在强固党性的同时,站稳主体班的讲台。
1.建立学习型支部领导责任制。以教研部为单位,将全体党员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教研部负责人任组长,负责推动学习型示范党支部建设工作。在建设学习型支部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作为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最根本的理论范式,把理论学习和党性培养结合起来。
2.发挥支委的示范带头作用。支部委员切实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二是带头听党课;三是带头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四是带头参加省直机关党委和校院机关党委组织的学习活动;五是带头围绕创先争优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3.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保障学习,以制度督促学习。一是日常学习制度。党支部重点抓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理论学习、“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三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认真落实建设学习型示范党支部目标要求。二是培训制度。按照校院委的培训要求,结合党员个人实际,制定了一套党员培训计划,确保每位党员有充足的培训和学习时间;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理论研讨、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把党员的学习培训抓牢抓实。三是集中学习制度。支部为每位党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指定的内容和必读参考书目。四是总结与考核制度。对每个党员的学习情况(学习课时、读书书目、撰写的体会文章、开展调研情况等)进行记录,采取自我考评、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总结。五是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学习型示范党支部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经费拨出比例,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对参会职工,给予报销经费的支持,以更加完善的资金保障推动建设学习型示范党支部工作的深入开展。
4. 建立创新理念。党支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需要,制定了以下新理念:一是确立学习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党的事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理念;二是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确立发展创新的理念。
(三)校地支部共建互学,使理论与实际结合
走出校院搞党建,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下基层调研,还与两个村级支部、两个社区支部建立共建支部,把党建变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使哲学成为变革现实的锐利的理论武器。
1. 支部领导带头下基层调研。支部领导多次深入成都市、德阳市、甘孜州等地基层,直接到群众家中、到群众的田间地头,采取与农牧民群众面对面地谈心、交流,通过拉家常,嘘寒问暖等形式,开展基层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还积极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由于在调研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我们所掌握的理论来分析调研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用调研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来充实我们的理论思考,支部成员在调研中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同时,支部成员还参与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大课题研究,为其提供理论支撑。
2. 校地支部共建。我们与中江县的两个村、成都市的两个个社区开展了校地支部共建活动。支部成员经常深入村、社区支部了解党建情况,并深入到老百姓家中,和他们一起为致富出点子、想办法,还积极帮助他们招商引资,引导他们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 积极深入基层宣讲。支部书记深入到农牧民群众家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强化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的宣传力和执行力。同时,始终坚持到群众中去向农牧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理论水平。
三、工作启示
“校地共建”法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要点有三:一是把专业理论的学习与党的理论的学习相结合,把提升理论素质的过程变成强固党性的过程;二是把理论学习与理解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把理论学习的过程变成强化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过程;三是开门搞党建,把哲学变成改变现实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