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学习园地
改革圆了我的三个梦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2日 部门/单位:退休一支部 文:候德邻 图:- 签发人:林新京

       提起改革,心里荡漾着一股暖流。改革激发了我的内在动力,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的人生出彩,生活充满阳光。改革圆了我的三个梦。

      一是入党梦。从小就知道,人生有三件光荣的事情:入队;入团;入党。我是小学三年级时入队的,那是1957年,我9岁。入团就不顺利了。中学期间,我多次向团支部递交入团申请书,并一直在努力,但都未能如愿,让我非常郁闷而又无可柰何。因为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贯彻党的阶级路线”,执行的政策是“第一,有成分;第二,不唯成分论;第三,重在政治表现”。因为父亲1957年提了意见,受到不公正对待,虽未被划为“右派分子”,但却受了“思想批判”,从此,我们四姊妹的入团、就业都深受其影响。当知青时,我表现很好,多次获得推荐机会,但终因“家庭出身不好”、“政审不过关”而告吹。1972年7月,我在成都师范学校入团,光是对家庭的认识就写了三次才过关。那一年,我24岁,再过一年,就到退团年龄了。1977年报考大学时,我29岁,“政治面貌”一栏填的是“超龄团员”。1981年7月1日,在党的60华诞之际,我在四川大学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预备党员,时年33岁。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改革开放的决策已经作出,党的自我改革已经起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恢复,党开始平反“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冤假错案。父亲获得平反,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大的前身)党委肯定他当年提的意见是正确的,撤销了对他的错误处分。家庭出身不再是我入党的障碍。1982年7月1日14:00,省委党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1周年暨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在旧教学大楼阶梯教室隆重举行。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正式党员!那一刻,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热血沸腾!入党成为我人生和事业的里程碑和加油站。此后,我担任过机关党委委员;担任党史党建教研部的支部书记达十多年之久,其间,在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该支部多次被学校或省直工委评为先进支部,受到表彰;2010年8月退休后,担任了退休一支部的支部宣传委员兼第三工会小组组长。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我逐渐成长。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受学校派遣,我到凉山下派挂职锻炼两年。1993年元月15日,被中共凉山州委党校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4月2日,被中共凉山州直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9月,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下派挂职锻炼先进个人。2000年6月,被省直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12月28日,被校离退休总支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能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尽绵薄之力,我感到光荣而自豪!回忆入党经过,我深切地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党的命运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不粉碎“四人帮”,不恢复高考,不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不能获得新生,我就不可能圆入党梦,就没有我个人的前途。父亲健在时,每年春节,全家团聚,他必讲的一句话是:我们全家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翻身户”,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这句道出了我们全家的心声。

       二是教授梦。我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年留学美国,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在四川财经学院执教,当教授。从小耳濡目染,我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崇尚知识,钦佩有知识、有文化、有学问的人,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那样的人,当教授。但“文革”中断了我的学业,使我难圆教授梦。1969年1月至1972年1月,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1972年1月,我被招到成都师范学校。“文革”中大学停办多年,不能为中学输送师资,中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成都市教育局决定在农村招收高中知青到成师培训一年,分配到中学任教,以解教师不足的燃眉之急。1972年12月从成师毕业后,在中学执教了五年。心想:这一辈子就这么定了,老教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没有机会读大学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粉碎“四人帮”后,事情有了转机。1977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改变“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招生不考试的做法,恢复高考。1977年冬,约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73000名,录取率为4.75%。当年川大的录取线是240分,我是以275分的成绩被录取的。后来才知道,我能圆大学梦,应该感谢邓小平。1977年7月,在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官复原职,东山再起。他自告奋勇主管科学和教育。8月,他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采纳了多数人恢复高考的建议。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的温元凯提出了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领导批准,统一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说,你的十六字方针,取十二个字,去掉“领导批准”四个字即可。何时恢复高考?多数人主张1978年秋季,认为1977年来不及。邓小平一锤定音:说干就干,就今年恢复!就是这次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考上了川大历史系。在校四年,我抓紧时间,勤奋学习,一心想把被“文革”躭误时间补回来。

       1982年1月,从川大毕业,分到省委党校,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时逢党校教育正规化,即学员一律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在校经过2-3年的脱产系统学习,各科考试合格者,方能毕业,获得相应的文凭。正规化的实质是解决领导干部的学历问题。十年浩劫,大学停办,使许多人的大学梦破灭。因此,学员们自然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进党校的学习机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刻苦自学。我呢,也想好好干。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分外珍惜上党校讲台的机会,认真备课,全身心投入,与学员分享学习心得,把自己感动传递给学员,让学员在感动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教学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党校实行“三基本”、“五当代”的新教学布局。与此同时,正规化教育结束、补学历的任务完成后,党校的主体班以短训为主。主体班的学员越来越年轻,他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许多人毕业于名牌大学,硕士不鲜见,甚至还有博士,加上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担任领导职务,一般都出过境、出过国,既了解国情且又见多识广,他们对教学的期望值甚高。实际上,党校学员学历、素质的提升和党校教学布局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历程。面对这样的学员,要使他们感到党校的课有听头,有收获,有启发,我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导师,我指导过7名硕士研究生,全部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其中2名考上博士;还指导过100多名在职研究生,全部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研究生学历。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1985年和1991年我两次被评为全校优秀教师;2004年9月,获主体班优秀教学奖;2006年9月,获研究生优秀教学奖,并在教师节这天受到表彰,这对我忠诚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到2010年8月退休时,不知不觉,我已在党校的讲台上站了28年(1982-2010年),我把一生绝大部分工作年华献给了党的干部育事业。我终于从助教熬成了教授,满头黑发已经花白,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但我怨无悔,因为这是为改革开放事业出力!回首往事,我之所以能圆教授梦,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三是新房梦。人们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自然而然的,而住房条件则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搬了三次家。
       1975年1月4日结婚时,原工作单位分给我一间平房,约18平方米,是解放前的建筑物,破旧不堪,刮风透风,下雨漏雨,但在当时,有房子住就算不错了。我把房子用石灰粉刷一下,天花板贴上报纸,就成了“新房”。10月18日,女儿呱呱坠地,房子更显局促。这间房子我住了8年。改善住房成为我的梦。
       1983年1月,春节前夕,我第一次搬家,搬到党校东区2栋1单元3楼6号,是一套二,63.91平方米,虽说是旧房,但功能齐全,有厨房,有卫生间,全家人高兴极了,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这套房子我住了5年。
        1988年8月,我第二次搬家,从2栋1单元3楼6号搬到9栋3单元5楼9号,一套二换成了一套三,77.59平方米,真可谓:鸟抢换炮了!我和老伴住一间,女儿住一间,我还有一间书房。美中不足的是,仍然是别人住过的旧房。这套房子我住了13年。住上新房成为我的新期盼。
        2001年1月,我第三次搬家,从9栋3单元5楼9号搬到14栋3单元5楼10号,一套三换成了4室2厅2卫,116.46平方米。这是名副其实的新房,从来没人住过,宽敞、明亮、舒适、气派!我终于住上了新房,别提有多惬意了!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三次搬家,一次比一次宽,一次比一次好,让我切切实实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分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是改革让我梦想成真!回顾改革,我格外思念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由于他的决定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接受了他的改革开放思想并把它转化为中央决策,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讲得何等的好啊!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增强,民主大发扬,民生大改善。简言之,改革开放使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因此,尽管邓小平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但他没有被淡忘,相反,我们想念他,景仰他,钦佩他,感恩他!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们眼前。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110华诞。更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如期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不断推进由邓小平亲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