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王燕飞
内容提要: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主要地域单元,城市群产业发展对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健康稳步推进尤为重要。当前,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体现为产业规模初具,能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吸纳的潜力较大;产业发展空间圈层结构初显,有利于人口的梯级分布。同时,成渝城市群也存在产业集中度偏低,不利于城镇化质量提升;产业梯度差异偏大,加重大城市人口转移压力;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地方竞争加剧不利于跨区域合作开展;人口集聚滞后于产业集聚,城市对城镇化拉力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城市群; 产业发展; 城镇化
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主要地域单元。所谓城市群,即在一特定地域内,由若干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城市,其中有一到几个特大城市,依托便利的交通,形成的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具有一体化趋势的城市综合体。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土地等要素;同时产业作为城镇化推进的支撑和保障,城市群产业发展对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健康稳步推进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自2007年重庆市和成都市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住建部、重庆市和四川省联合印发实施《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区域层面的高度重视。2013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育成渝城市群,并着重在产业发展上提出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等,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
一、成渝城市群的范围界定
目前,国内研究对成渝城市群的划分不一。代表性研究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袁朱(2007)研究指出,中国将形成10大城市群,即三大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川渝(即成渝)、中原、长江中游等7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群。根据其研究,成渝城市群以重庆市和成都市为两大核心,还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而《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将成渝城镇群范围界定为四川省、重庆市全部行政区域,其中核心区包括重庆市主城9区、万盛区、双桥区、万州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永川区、合川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垫江县、开县;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内江市、资阳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全部,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的部分区域。
此外,重庆市和四川省也分别对成渝城市群范围进行了界定。根据2013年重庆市《关于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全域和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内江、宜宾、泸州、自贡等11个市。2014年四川省发布的《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成都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部分区县,南部城市群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部分区县。
在上述研究和规划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到城市群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动区域城镇化和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将成渝城市群范围界定为重庆市全域和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内江市、资阳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2012年,成渝城市群面积23.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92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258亿元,三次产业比11.0:52.9:36.1,城镇化率49.4%。
二、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一)产业规模初具,能够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渝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能够为区域城镇化的向前推进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12年,成渝城市群面积23.95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四川全部行政区面积的42.1%。但成渝城市群总人口10928万人,占川渝总人口比重的87.8%,当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3258亿元,占区域总量的94.3%。这一比率超过了京津冀城市群在京津冀地区90.7%的占比,而京津冀城市群面积20.66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地区全部行政区面积的94.9%。其次,从分产业的占比来看,成渝城市群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区域总量的86.0%、96.1%、94.4%,非农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95%。非农产业在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将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不竭动力。
表1 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主要指标(2012)
| 面积/万平方公里 | 人口/万人 | GDP/万元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成渝城市群 | 23.95 | 10928 | 33258 | 3646 | 17591 | 12021 |
川渝全域 | 56.84 | 12441 | 35282 | 4237 | 18308 | 12737 |
成渝城市群占比 | 42.1% | 87.8% | 94.3% | 86.0% | 96.1% | 94.4% |
数据来源:本文全部数据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重庆市、四川省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二)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吸纳的潜力较大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拉力,由工业化创造的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描述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即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将沿着由第一产业为主体向第二产业为主体的方向转变,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会向第三产业为主体转变。2012年,成渝城市群三次产业占比分别11.0%、52.9%、36.1%,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但工业经济在劳动力的吸纳上不及第三产业,因此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在第三产业发展上潜力巨大,城市经济会因第三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为成渝城镇化的向前推进提供了就业空间。
(三)产业发展空间圈层结构初显,有利于人口的梯级分布
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着区域的人口分布。成渝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心城市群,即在空间上形成以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不同等级的城市围绕其形成由中心城市、第二圈层、外围城市组成的三级圈层城市群。我们以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将成渝城市群划分为重庆、成都两大城市群,两大城市群在产业的分布上已初步形成以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三层产业分布结构,对于人口在不同等级和不同区位城市间的合理分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区位熵来看,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具有优势,第二圈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优势,而第三圈层的优势体现在第一产业。
表2 2012年成渝城市群各圈层三次产业区位熵
| 重庆城市群 | 成都城市群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中心城市 | 0.24 | 0.90 | 1.29 | 0.35 | 0.87 | 1.44 |
第二圈层 | 1.47 | 1.08 | 0.79 | 1.37 | 1.07 | 0.76 |
第三圈层 | 1.88 | 0.90 | 0.95 | 1.41 | 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