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上贡献党校力量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在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引起热烈反响
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胜利闭幕后,会议公报刚一发布,就引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的热烈反响,迅速掀起了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家一致表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在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实现新时代“中国之治”过程中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充分肯定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探求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全会彰显着党坚守初心使命、探求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贯努力。”办公厅主任王洋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全会回应了发展大势,聚焦重大问题,具有固本培元、顺势谋势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着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往开来、阔步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重要文献。全会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相应制度之下进行的,这一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副教育长卓泽渊告诉记者,面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蓬勃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需求,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此次全会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会议,它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昭示方向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重大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路径,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绘的蓝图得到全面实施和实现。
进修二部正局级组织员刘永艳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艰苦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结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制度的优越性必须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示出来和运转起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制度建设进入更高水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科研部主任林振义说,一个制度适合不适合一个国家,一套治理体系是不是科学有效,实践最有说服力。正是这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保障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中展示出显著优势。事实昭告世人,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制度创造力,中国共产党有着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坚定的自信。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制度权威,确立制度思维和制度文化,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
教务部主任王成志认为,建设一套卓有成效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以法治化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结构优化、产生合力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这次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凸显了我们党的制度自信”。进修一部主任樊秀萍认为,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是我们党的伟大创新,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的根本保证。全会归纳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对广大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的组织者、实施者、落实者,必须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制度执行能力。
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开出了灿烂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光明前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定型与成熟。全会《决定》的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
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不断增强制度自信
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教职工,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在制度执行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学习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为实现“四个建成”的目标努力奋斗。
“要以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表示,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联系实际地学习,更要结合部门工作和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地、深入细致地学习,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并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教学科研和部门各项工作。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内在逻辑。三是深入学习领会研究宣传好四中全会的精神。教学科研工作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论断,做好四中全会精神进科研、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
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建飞认为,国际关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推进国际关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当今的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国际体系建设者的身份更加凸显,而且责无旁贷。如何扮演好新的角色,发挥好国际体系建设者的作用,这是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给出的答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国际合作部主任董青认为,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更加自信地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更加充分地挖掘对外开放办学的重要价值,更加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要统筹好国外政要接待、对外学术交流、对外传播平台、国际组织、涉外培训等形式和渠道,积极主动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行政财务部主任张素峰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人的现代化。作为从事行政财务管理的综合部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质量立校,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法依规办事能力。积极研究财务工作规律和基本建设规律,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一支政治成熟、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行政财务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服务党校事业的能力。适应万物互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引入校园规划、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工作中,用高新科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安令裕认为,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驾护航。对于校(院)机关党建工作而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校(院)改革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紧密结合校(院)实际,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引领作用,推动各直属单位通过“三会一课”、集体备课会等形式,促进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校(院)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本报采访组:吴 青 徐 黎邱 然 石 伟)
来源:学习时报 http://dzb.studytimes.cn/shtml/xxsb/20191101/435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