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党校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带来系统影响

安邦智库

近年来,北方地区的降雨量增加已成趋势。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7年,北京连续九年干旱。2008年至2020年,连续13年多雨。随着降雨增加,密云水库的来水量逐年增大,蓄水量增加。2013年,蓄水量首破12亿立方米;2017年,达到20亿立方米;2021年入汛以来,蓄水量达34.5亿立方米,突破1960年建库以来最高纪录。

气候变化是长周期变化,短期内难以察觉。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们可能处在一个气候急剧变化的当口。据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华北、西北地区进入了一个长达20年至30年的降水偏少周期,而南方则降水偏多,公众称之为“南涝北旱”。专家们研究认为,2004年前后,上述周期基本结束,北方降水开始增多,而南方则将减少,这一周期也可能持续20年至30年。2013年时,曾有气象专家预期,2020年前后,北方降水可能达到峰值,之后会减少,而南方则会相反。近年来,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降水开始减少,印证了专家们的预判。在中国持续数十年的“南涝北旱”降水格局,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虽然短期内难以改变南方降水丰沛、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局面,但相关变化对中国仍然影响巨大,是中国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早在2014年,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曾在《“新冰河期”的中国战略风险》一文中,谈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问题。文中提到,中国降水出现了所谓“南北互换”,原本应该“北旱南涝”的大气候格局,现在正在变成“南旱北涝”的转移过程。降水的迁徙和转移,是世界气候巨变的一种表现。

作为独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安邦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并不限于气候本身。在我们看来,气候改变的影响实际远远超出了降水影响的范围,而是深入到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深入到国家治理层面。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早就通过历史气候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数千年历史上的多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战争,都与气候变化存在巨大关系。未来,中国气候的变化也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就短期而言,北方地区受到的影响要比南方地区更大一些。

首先,长期习惯于干旱气候的北方地区,将会经常面对洪涝灾害。气候变化之下,中国北方地区将面临更多洪水引发的自然灾害。过去,华北、西北的泥石流区域众多,灾难应对不足已经是“共识”,今后的相关灾害频率可能增加。这种巨大的“切换”对北方地区是个考验,类似今年郑州市出现的城市涝灾、今年秋天在山西多地出现的秋汛,今后恐怕会在更多的北方地区出现,北方地区的政府、社会、市场等各个层面,都需要迎接这种新的挑战。

其次,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农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中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变化,将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北涝”和“南旱”过于严重,将会显著改变南北地区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其他农业门类。

第三,对北方地区的城市建设、交通基建、水利设施等领域将造成普遍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正好是“北旱南涝”的气候阶段。在北方地区,城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和标准,比如防洪标准,是按照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来设定的。但气候显著变化,将使得北方的城市基建面临全新考验,城市建设在防洪标准、地下泄洪系统的标准等方面,交通基建在防洪、抗侵蚀等方面,都可能需要调整。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则需要在上述方面增加抗旱的设计与功能。比如,按照最早的设计,三峡水库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但面对南方旱灾,2009年,国务院批准三峡水库正式增加了抗旱功能,与防汛处于同等地位。2011年5月,面对当时的严重旱情,三峡水库执行紧急抗旱调度。

第四,气候变化对于北方地区的文物保护也带来挑战。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的文物保护适应了北方干旱气候,“北涝”的到来将带来文物保护的大难题。最近山西普降暴雨,使得国宝晋祠、天龙山石窟等地发生漏水坍塌。类似的例子和问题,对于整个北方地区同样适用。

第五,南北气候变化可能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带来影响。随着北方地区的水热条件改善,南方地区的动植物可能会出现“北移”。比如,2021年8月,北京密云区首次发现一种名叫“尖帽草”的草本植物。尖帽草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如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省,只有与南方省份紧密相接的山东才会偶尔看得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会产生何种影响,还有待观察。

最终分析结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中国的气候也在出现趋势性的巨大变化。今年以来北方地区降水量普遍大增,给多个中国北方城市带来了不小的灾难。对于主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来说,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河湖系统、城市建设、政府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救灾等多个方面都将带来系统影响。对于长周期的气候变化,我们也需要从较长周期来考虑系统应对和调整。

(第一智库网 2021年10月14日)

版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