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打仗一样教学” ——南充市县党校实战式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建议
党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理论素养深厚、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大家在党校的学习中,要坚持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步。2019年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第六条指出,党校(行政学院)对学员的教育培训就是要“善于分析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为了切实贯彻落实《条例》精神,着力提升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南部县委党校进行了有益尝试——将信访案件调处纳入培训课程,为党校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一、实践探索
去年6至7月,南部县委党校举办了“新时代治蜀兴川年轻干部递进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县级机关、各乡镇(街道)优秀年轻干部31人,采取“县委党校培训+返岗实训提升+集中交流研讨+县委常委集中面试”四段式培训模式。其中,返岗实训提升安排20天时间,包含信访案件调处和实地调研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进行为期10天的信访案件调处。
信访案件调处前:利用1天时间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进行业务培训。聘请信访局领导和业务骨干,讲授信访调处的政策、方法、技巧、程序、结果处置等,以案说法,让学员基本掌握信访案件调处的相关政策和方式方法。其次,成立信访化解调处指挥中心。由组织部、信访局、党校、纪委、公安、乡镇等单位、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学员信访调处中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最后,由信访局在信访卷宗库中精心挑选信访件31件。从时效性上看,2020年4月信访件7件,5月10件,6月14件;从来源上看,人民网县委书记留言2件,领导信箱7件,网上投诉4件,县内群众来信5件,县内群众来访13件;从诉求上看,包括建设用地、拆迁、水电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治安纠纷、产权争议、土地承包等方面;从地域上看,乡镇18件,城区13件。
信访案件调处中:安排8天时间进行信访案件实地调处
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对编码的31件信访案件进行认领。根据地域或者信访件类型,由班委会自由组成5个小组,充分共享信息。每组每天向调处指挥中心报告进度、反馈信息,对确实存在困难的案件,由指挥中心负责提供政策、业务支持,或者协调相关部门或人员介入。对信访案件进行信访卷宗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并由信访局出具结案文书。本案例中的31件信访案件,1学员因家庭缘故中途退出,其余30人全部完成信访调处。其中,成功息访并由信访局出具结案文书的16件,未息访的14件。
信访案件调处后:综合评审及跟踪回访
利用1天时间对学员调处效果进行综合评审。由组织部、纪委、政法委、信访局、党校、乡镇各单位、部门领导共7人组成评审小组,从阅读卷宗、听取汇报、电访当事人等多方面,对学员调处能力进行评定。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打分测评:政策理论水平(20分)、综合分析能力(15分)、组织协调能力(15分)、沟通调查能力(15分)、信访事项办理成效(25分)、语言表达能力(10分)。在给出综合评分的基础上,再对每个学员作出中肯的评语,并将评语反馈每位学员。对调处案例进行跟踪回访。由信访调处指挥中心安排专人对调处的30个案例进行全部两次跟踪回访,第一次回访在1周内,第二次回访在1个月后。在掌握调处案例质量的同时,对学员的“担当作为、开拓创新、斗争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将跟踪掌握信息及时反馈给组织部备档。
二、经验启示
实战锻炼人才,战绩识别人才。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信访案件调处极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参加工作时间短、岗位历练少、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干部来说更是不小的挑战。而通过实战化的演练不仅可以提升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同时,还能起到区分甄别的作用,将实用主义与机械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相区分,发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为年轻干部的使用提拔提供现实、可靠的依据。
实战改革传统模式
传统的案例教学把理论学习寓于生动的案例分析之中,从而把重大的现实问题变为课堂研讨的对象,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解决问题的钥匙,但依然缺乏跳出课堂的“勇气”和融入其中的“实操性”,依然是“纸上谈兵”。本案例中将信访案件调处纳入培训课程,一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让学员真正走出课堂,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努力做到“仗怎么打,学就怎么教”,力求“像打仗一样教学”,让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磨炼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让党中央对党校的职责职能定位落到实处,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思想素质好、政治觉悟高的实用型综合人才找到新出路。
实战解决实际问题
战绩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双向关系,战绩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和衡量标准,而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战绩的出发点和目标。一方面,战绩的取得要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衡量标准,打破党校培训用心得体会、考勤记录、理论测试的常规评定方式,而更加侧重于实际问题解决在获得成绩中所占比例。另一方面,党校培训需要注重理论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头脑、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加强现实针对性,将现实生活中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关心关注的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培训选题,切实提升干部现实思考能力、实战能力,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实战凸显工作能力
工作干得好不好不是靠嘴上“说得好”,而是要看实际行动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干部选拔标准,其中一条就是“……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工作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成绩好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在党校培训中尤其要加强对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的培养,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环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三、关于案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中心工作,适时精选实战案例
案例是实战化培训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好的案例应兼具时效性、典型性、多元化的特点。具体来说:案例来源要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政府文件、融媒体平台切实关注市、县、乡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加强与信访局、民政局、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收集整理好的案例,将其作为案例来源库。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案例,根据培训时间培训需求选择适时的案例,可以让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能体现好案例的价值。案例的使用要精挑细选,对案例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选择操作性强、难度系数符合学员总体水平,能达到培训目的的案例。
结合分类建设,建立实战实训基地
实战实训,出发点在“实”,落脚点在“战”和“训”,所以,建议结合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利用适宜恰当的场所,建立实战实训基地。加强校校合作,与各级党校、高校合力打造合力建设,打开基地建设思路。加强跨区域合作,“走出去引进来”,拓宽基地建设路径。加强跨领域合作,与部队、拓展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丰富基地建设形式。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实战实训基地,为参训学员提供实战锻炼的平台,提升培训新颖性趣味性。
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案例教学机制。在培训班规模上,每班40人左右较适宜,但并不意味着超过40人就不能进行案例教学的实战化。在培训方式上,根据培训班规模,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比如200人的培训班,可以分为几个小组分散管理,每个小组抽取不同类案例,学员再从每类案例中抽取不同细别的案例;根据抽取到的不同类与相关部门联系协作,这样既可以解决案例教学的限制性,又可以分散部门协作压力,拓宽案例教学实战化的适用范围。
建立实战化领导机制。实战化赋予了学员更多更广的自我管理空间,但绝不是放任不管、任其发展,需要建立领导小组对实战化的推进过程进行实时指导、跟踪,也便于对学员实战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阻碍给予及时的协调帮助,确保实战化落地落实。同时,领导小组对实战化各环节负有组织召集责任,每一环节都需要领导小组拿方案做决定,促使各项工作环环相扣节节推进。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实战化教学牵涉到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需要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上下左右的纵横联动机制,是实战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建立科学评定机制。案例教学实战化倾向于对学员能力素质的考察,建立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的评定机制,让评判标准更客观、更科学、更公正,为组织选拔出建功立业的真正人才。
(作者:龙世胜,南充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张明伟,南充市委党校副校长;衡海生,南部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杨洋,南部县委党校讲师;王印杰,南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