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孙超英以及严红、蒲丽娟两位老师参加了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组织的“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四川省委党校、都江堰市委党校的相关研究人员参与研讨,会议由科社教研部教师喻海翔主持。
会上,孙超英作了“特色小镇引领新常态”的主旨发言。她认为,特色小镇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结果。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主要分为三种:同步城镇化、滞后城镇化和超前城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同步城镇化的结果,是实现城镇化郊区化、分散化的过程。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新载体、新引擎和新舞台。关于四川特色小镇建设,孙超英特别强调应因地制宜,走具有四川风格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应对已有的300个试点镇进行转型升级,把现有的试点建制镇打造成特色小镇;应更加注重特色要素和高端要素的引入,注重有效投资、示范引领和改革创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文辉为大家界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实质,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他指出, 2012年以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主要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宅基地使用、多元可持续投融资模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改革进行,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城镇化的人、地、钱三要素展开。关于人的政策主要制定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关于地的政策主要进行了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三方面试点;关于钱的政策2014年国务院制定了第43号文和第62号文,分别就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进行了规范。最后,文辉主任就特色小镇产生的缘由、特色小镇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特色小镇不同于特色镇,是市场多样性和消费差异性在地域上的反映,是既有农村本底特征又融入高新技术和特色人才的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集中体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对接的重要载体,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交融提升效益的必然产物,是体现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功能平台,是制度创新和倒逼机制动态管理的有效方式。
都江堰市委党校的邓蓉老师就成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和问题作了发言。她首先介绍了成都2003年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缘由、成都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邓老师根据她的实地调研,指出目前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一是城乡户籍双向流动存在障碍,不利于城乡劳动力资源双向流动;二是村、社两级组织没有经济职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主体缺失;三是农村合作社法人地位不明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四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融资难题尚未解决;五是目前生态种植成本较高,特色小镇建设与生态保护难以协调。针对以上问题,邓老师提出了她的解决思路,供与会代表们思考和讨论。
会后,区域经济教研部的老师们还参观了西部园艺第一镇——都江堰市安龙镇。该镇70%的劳动力从事园艺相关产业、70%的土地种植园艺相关作物、70%的GDP由园艺相关产业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园艺专业化特色镇,具有发展特色小镇的文化本底和产业基础,可以作为都江堰市第一批特色小镇进行重点引导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