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七届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在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召开。该论坛由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和北方工业大学新兴风险研究院主办,由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承办。本次大会会议主题是灾后重建与风险治理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回顾与前瞻。“5.12”中心学术主任顾林生研究员、王晓红副教授和张力文副教授应邀出席本次论坛。
大会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主持,北方工业大学校长丁辉致辞,全体起立为雅安“4.20”芦山地震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遇难同胞举行默哀仪式。在上半场议题为“汶川地震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回顾”的座谈讨论中,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第十届政协副主席解洪、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巡视员常晓阳、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皇甫岗、阿坝州茂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发智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在下半场议题为“灾害治理与社会参与”的主题讨论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李雪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应急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鸿潮教授、重庆大学王林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伍国春副研究员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顾林生在发言中,系统阐述并简要梳理了联合国“重建更美好”指导思想和联合国《仙台框架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之路,对比总结了我国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对口援建模式、芦山地震的“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的地方对口援建模式和九寨沟地震的地方自筹自建模式;同时,结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灾后重建、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性总结提出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新乡村建设”具有政策可持续性的灾区灾后重建与振兴发展的中国模式,丰富和发展了联合国灾后重建“重建更美好”的防灾减灾理论体系,同时也为走出“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的贫困陷阱,提供了一条脱贫减灾的螺旋式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最后,顾林生提出了从精准脱贫到精准减灾的理念设计和实践新路,建议我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力量和资源重心下移,重点向灾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强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