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增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必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今年将继续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让全省人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访谈嘉宾:
郭晓鸣(省社科院副院长)甘 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院长)唐利民(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陈书平(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
未来“对症下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农村: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城镇:工资增幅跟上GDP步伐
□本报记者 许静 刘川 万瑶 梁现瑞
郭晓鸣:2020年我们要达成收入倍增目标。扩大内需已被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这些,都需要以城乡居民的持续增收为支撑。
把农民和城镇居民分开来讲。农民增收主要有四大制约因素:一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制约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限制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外出务工人口持续增加,加速农村老龄化,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影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三是城镇化进程滞后,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进程,影响农民增收;四是以社保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体制,依旧影响农民福利水平。
必须“对症下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农业转移人口共享城镇化利益。尤其要重视一点,就是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带着财产进城;以社保、户籍制度改革为基础,使进城农民能够完成彻底地市民化转化,平等分享城镇化利益,使农民能够“放心进城、稳定住城”。
还要稳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福利差距。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虽然实现了从无到有,但仍是城乡二元分割,差距较大,应在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并轨的路径。要全面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保持农民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重点是探索农业补贴政策合理调整的方式,进一步校正补贴政策的瞄准机制,既确保农民能真正受益,又能够充分发挥惠农补贴政策的激励作用。
城镇居民增收也有几大制约因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影响收入分配公正化;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岗位减少,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服务业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影响居民增收。如何让低收入群体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也是必须解答的课题。要做好收入分配改革的前期工作;建立工资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工资性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居民工资收入跟上GDP增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激发群众的创业潜能,使就业创业逐步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教育、就业、住房与城乡医保等改革深化过程中,要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消费
收入差距太大不利于促进消费
●扩内需的关键在收入分配改革●靠健全的社保制度让居民敢于消费
甘犁: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促内需政策,就结果来看,效果是不理想的,国内消费占比依然很低,家庭储蓄率依然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不均是根源。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家庭储蓄绝大部分来自富人,收入前 10%的家庭储蓄率达66%,储蓄额占当年中国居民总储蓄的72%。有钱人该消费的都已经消费了,穷人则没钱消费,无论出什么刺激政策,不增加穷人的收入就不会产生效果。
目前正在广泛讨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大多集中于初次分配,比如说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等。实际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低收入群体是不利的。根据我的相关研究,最低工资每增加10%,企业人均劳动工资将上涨0.38%,但企业雇佣人数整体下降0.59%。对人均资本处于最低20%的企业,最低工资每增加10%,其人均劳动工资将上涨1.29%,但企业将减少2%的劳动力雇佣。
通过改善收入不平等促进消费的政策方案是有迹可循的。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短期不增加税收、不减少其他财政支出规模情形下,政府可将每年新增财政收入和国企留存利润的3.8万亿元用于再分配,通过合理的转移支付降低收入差距。在长期,政府可以实施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制度,这是拉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指政府将现金转移支付给贫困家庭,但条件是这些家庭要履行预先的规定。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家庭降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从而敢于消费。据我的研究,政府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上每增加1块钱的财政投入,将带动3块钱的居民消费。
保障
●十项民生工程投资增长15.6%●将民生支出纳入财政必保范围
唐利民:要继续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加大民生投入,确保今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总投资达1248亿元,增长15.6%。今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三项工作:抓好就业和收入分配改革、落实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认真实施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制定完善重点商品价格调控预案,继续推进和规范价格调节基本制度建设,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时启动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陈书平:省财政厅在预算编制时,已将民生支出作为必保支出足额纳入。在执行中出台的民生支出政策,首先通过调整支出结构保障;仍有缺口的,通过年底超收予以足额安排。随着民生工程往深度和广度拓展,已从最初政府承诺为百姓办实事、解决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发展到现在兼顾各群体利益、满足整个社会层面群众的需求上;从最初以发放补助资金、给予实物帮助为主,发展到现在更多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增加政府公共服务上。社会各界对加大民生投入、提高民生保障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财政用于民生保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均属必保内容。
微调查四川日报网调查显示:
扩大内需 五成网友最期待减税
新的一年,你有怎样的收入预期?你更愿意花钱还是存钱?你最期待国家出台什么样的措施来刺激消费?
1月7日至10日,四川日报网对此展开在线调查。
从调查结果(部分数据见上图)来看,对于2013年的收入,多数网友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收入会与 2012年持平的网友占43.59%,收入增加的占25.64%,而认为收入可能减少的占17.95%,其余的网友则表示不好说。
这一结果直接导致花钱与投资理财方式的审慎,四成多的网友表示,将在新的一年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而教育也是网友计划中花钱相对更多的地方。而在影响消费的因素中,“养车”高居榜首,多少让人有点意外。从四川网友的反馈中,供房看似还不是最沉重的负担,而对养车费用可能上升有忧虑,导致选择“养车”的人数超过选择“供房”的人,与医疗并列成为最影响消费的因素。
在购物方式上,有超过一半的网友将网购列为新年消费的首选方式,加上团购这个大多也在网络上进行的消费行为,超过八成网友更愿意在线消费。形成对比的是,选择在实体店购物的网友,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3.46%。
在如何扩大内需的设问中,有更多的网友寄望有减税政策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方面,你最希望国家出台什么样的刺激措施?”这个选项,一半网友对减税有非常大的期待,随后分别为发市民消费券、出台新的城市消费鼓励计划和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
在文化旅游方面,近七成网友表示在2013年的支出会增加或持平,其中选择在文化旅游方面有更多消费的人占比在四成以上。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