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探索
裴泽庆:增强谨慎之心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6日 部门/单位:科研处 文:裴泽庆 签发人:杨志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谨慎之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对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战“疫”关键时刻,总书记强调“增强谨慎之心”,体现了党中央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心和清醒告诫,对于砥砺全党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决胜抗“疫”、以绸缪桑土的胆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久经磨难、愈挫愈勇,在艰难困苦中形成了居安思危的民族精神和惕励自省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将未雨绸缪之志、惕励谨慎之心融入初心使命,凝结形成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制胜法宝。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讲“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两个务必”、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我们党始终把保持谨慎之心作为传家宝。实践证明,越是身处逆境、面对危难,谨慎之心越能催人奋进、积极向上;越是面临成功、胜利在望,谨慎之心越能发人深思、沉着冷静。面对疫情,广大党员干部把谨慎之心与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一起注入抗“疫”斗争,铸就形成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制胜法宝、经受危机洗礼的宝贵精神财富。

谨慎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人们对风险挑战和危机处理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应对风险挑战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到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位置,从一一列举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及其化解策略,到前不久提出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其背后的大逻辑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保持谨慎之心,坚持问题导向。这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为全党指明了危机应对的方向和方法。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特别是随着复工复产和国外疫情形势不断发展,疫情反弹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叠加风险尚未完全显现。越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越是要增强谨慎之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对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了然于胸,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缜密思考,不能因为取得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形势向好而放慢脚步,更不能因为胜利曙光在前而心生懈怠,而要一鼓作气、擂鼓前进、不胜不休。

首先,要敏锐洞悉各种风险因素。在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各种风险的表现形式、潜在影响是不一样的。由此要求我们,要以底线思维作为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基本思维方式,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了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漏洞、细节、问题反而可能成为风险集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把问题想得再细些、把风险看得再重些、把预案做得再实些,切实把来之不易的各项成果筑牢夯实。

其次,要坚决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此次疫情既考出了国家制度、党的领导、举国体制这些宏观优势,也检验了执行力、实践力、细化力这些微观特色。要坚持不懈地把这些优势发挥下去,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一抓到底地解决问题、消除隐患、化解矛盾,继续执行好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措施,同时结合实际创新基层防控探索实践,做到一丝一毫不放松、一时一刻不松懈。

最后,要系统思考通盘考虑各项工作。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其人民性,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观,彻底打赢这场人民战争;要从系统和整体高度做到“两手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把爱国热情和战“疫”激情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坚定信心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要从科学和规律角度认识其复杂性,坚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成功观,牢牢把握抗疫各战场的主动权,同时认真梳理和汲取经验教训,下定决心补足短板,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来源:四川日报

网站链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00305/2323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