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干部学院依托巴中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厚重的红色文化,聚焦红色资源整合、教学方式转变、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党性教育培训让党员干部全方位学习传承红军精神,在新时代体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学院成立一年多来,先后承接全国各级各类班次286期、培训学员21000余人次,党性教育培训开创了“巴中速度”“巴中特色”“巴中品牌”。大巴山干部学院已经成为各级干部精神传承的家园、作风历练的集训地、党性锤炼的大熔炉。
一、整合资源将红色点位串起来。一是建立共享中心。红色资源是开展党性教育的宝贵题材,针对红色资源开发水平不高等问题,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以“一盘棋”的思路牵头搭建全市党性教育资源共享中心,组建了“现场教育基地资源库”“党性教育课程库”“专业师资队伍库”。加强与分院和各区县党校、基地紧密协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在接待培训、服务保障等方面分工协作,确保党性教育培训有序推进、高质开展。二是打造优质点位。充分借助全市红色资源具有多样性、完整性、独特性的优势,着力从全市908处革命遗址遗迹中,筛选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13处作为“红色熔炉”教学点,联合市县相关部门整合资金重点打造,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现场教学点位,确保一个教学点就是一个教育点。三是设计精品线路。坚持从需求侧研究培训供给,实行学员“点单”,学院“配菜”,综合考虑红色资源禀赋、培训时间、交通状况等因素,重点围绕“一馆一林一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红军烈士陵园)精心设计6条3-5天精品教学线路,让学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受洗礼、一路受教育,鼓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补钙铸魂。
二、多措并举让培训方式活起来。一是推出套餐教学。结合新形势、新发展、新需要,避免当下党性教育培训存在的内容单一化、过程形式化等不良现象,重点在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既有所侧重,又有的放矢,推行听1堂红军课、吃1顿红军饭、穿1套红军衣、走1段红军路、唱1首红军歌、向先烈献1束花的 “6个1”套餐,党性教育培训方式喜闻乐见、入脑走心。二是创设激情教学。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参训者和教师共同参与,编排小品《周苦娃》、舞蹈《礼仪之邦》、诵读《刘伯坚的家书》、合唱《不忘初心》等激情教学“招牌菜”,让学员跨越时空、全身心融入到激情教学活动各环节中,从而让“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入脑入心,激发参训学员攻坚克难的干劲、奋发有为的拼劲、自强不息的韧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三是注重体验教学。突出个性化、特色化,充分体现地方特质、巴中元素,将“红色课堂”与“红色感悟”相结合,通过“现场体验式+课堂式+情景模拟式+访谈式+研讨式”,再现川陕苏区军民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打土豪、分田地,不怕艰难险阻,抛头颅、洒热血,克服重重困难的波澜壮阔历史,在看、听、思、悟中“身临其境”,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让学员不仅感动一阵子,还铭记一辈子。
三、改革创新让师资队伍强起来。一是挖掘用好“身边人”。人才是增强教学质量的源泉,针对党性教育师资薄弱等问题,盘活用好党校现有师资力量,将11名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到党性教育一线,目前有专兼职教师28名。重点整合吸纳市内优质师资,形成了“党校专业教师+高校专家学者+本土红色专家+红军精神传人”的教学科研队伍。二是广开门路“引进人”。树立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和沟通衔接,聘请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直机关党校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8位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学院顾问和兼职教师。针对专业人才缺乏现状,靶向招引专业人才,面向全国专项引进党史等专业人才6名、讲解员10名,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三是下真功夫“培养人”。先后组织10余批骨干教师及基地讲解员赴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百色干部学院等全国一流干部学院考察交流、学习提能。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全国知名党性教育专家教授,现场指导课程开发、教材编纂和讲解词打造,提升队伍整体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集体学习等常态化制度,以学促研、学研结合,自主开发了《长征中女红军的英勇事迹及宝贵启示》等触及灵魂的精品课程,打造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无衔女将军张琴秋》等7堂微党课,编撰了《川陕忠魂》《川陕苏区的斗争》《红韵》等10余部红色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