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员天地
开放班第三阶段民情日记之二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0日 部门/单位:进修部 文:进修部 图:- 签发人:魏跃忠
(作者:开放班学员朱向阳 
122日上午,我乘车到距开江县城8公里外的新宁镇白云村进行体验调研。驻村县委保密办主任、白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罗建均同志接待了我。
据罗书记介绍,白云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现有贫困户69262人,占全村总户数的21.1%,总人数的21.8%。可见,这个村的贫困面大、量多、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听取村上简单情况介绍后,在罗书记的带领下,我开始走访贫困户。当来到二社村民谢朝秀家时,我看到只有几间土坯房的小庭院一片寂静,有几只鸡在院内寻找食物。谢大姐看到罗书记和我的到来,非常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并急急忙忙地从屋内搬出几条长板凳请我们坐。还没等我们说明来意,谢大姐就象竹筒倒豆子一样,滔滔不绝地向我们倾诉起她家的苦难生活,而且是泪流满面。
谢大姐说,她今年58岁,因患严重贫血症经常晕倒,常年要吃药;丈夫陈久奎3年前患直肠癌,手术和治疗欠下7万多元的债务;大儿子因考上高中没有钱上学而辍学,加上家境贫困找对象难,过度忧虑得了精神病;小儿子去年才从大学毕业打零工,读书也欠了一些债。长年以来,谢大姐一家人仅靠2亩多田、2亩多地维持生机,去年家庭人均纯收入才1760元。当我问她目前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她说让她最揪心的事是想治好大儿子病,能盖起新房子让儿子成家,还有还债……
听了谢大姐的痛苦倾诉,我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之后,我又走访了4家贫困户,有的家有重病残伤人员、缺乏壮劳动力,有的没有生产技术,有的孩子上学开销大,等等。尽管致贫原因有所差别,但村民们的一脸无奈却是一样的。
我问罗书记,象谢大姐这样的贫困家庭,怎样才能找到增收的渠道,让她们脱贫,让她们不再哭诉呢?
罗书记给了我一些答案。他介绍说,按照开江县“六个一批”精准扶贫计划,已把谢大姐一家纳入了“四个一批”:将她本人、丈夫和大儿子纳入低保政策兜底,每月享受110元生活补助,可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对她的丈夫和大儿子进行医疗救助,减少自担治疗费用;将其家庭列入移民搬迁计划,以解决建房问题;对其承包的田地用于发展生产。目前,白云村成立了“开江贡米”专业合作社,建立了60万斤的“开江贡米”基地,每户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每年可增收500/亩左右;引进四川仁信双禾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立500亩中药材基地,村民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230/亩;政策还鼓励贫困户开展家庭种植养殖业,多渠道增加收入。
白云村的精准扶贫举措,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我给谢大姐算了一笔账,若把她小儿子的收入除外,今年她家全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300元,离脱贫线还有较大的差距。从增收渠道看,田地增收空间很小,家庭种养殖可以增加一些,只有靠政策兜底水平的逐年提高,才能消除贫困。
让人欣慰的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带领下,白云村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脱贫致富的“种子”已经埋下。我相信,过不了几年,白云村就会变成村民心中的“彩云村”,困难群众将会破哭为笑了。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