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员天地
高校及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班赴清华科技园参观考察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部门/单位:进修部 文:进修部 图:- 签发人:魏跃忠

  结束10月12日的《科技创新管理》和13日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案例讨论》课程后,为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班主任李长城老师的组织带领下,10月14日上午,高校及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班前往清华科技园参观考察,切实感受清华大学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清华科技园(TusPark)是清华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机外延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家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大学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速度最快、入驻企业品质最好、创新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大学科技园,在国际科技园区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清华科技园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多方创新资源,努力营造卓越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清华科技园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园区内众多自主创新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许多孵化成功的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者。

  在考察过程中,园区工作人员带领高校及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班学员参观了园区建筑,组织大家收看了清华科技园的宣传片,参观了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启迪控股是一家依托清华大学设立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是清华科技园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单位,是首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单位。“启迪之星”是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孵化器,确立了“孵化+投资”的发展模式和专业孵化器的发展方向,在全国建立孵化基地70余个,拥有创新孵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占全国规模的5%左右,是国内线下覆盖网络最全的创业孵化器,并建成第一个中美跨境孵化器、大陆台湾孵化器以及香港最大孵化器。

  启迪控股公司,园区工作人员重点介绍了“启迪之星”。“启迪之星”培育计划是由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发起,面向全球征集“拥有领先的行业创新技术或基于技术的商业模式”的创业项目,立足启迪创业孵化器面向全球筛选拥有优秀的商业模式和进取的创业精神的优秀创业者,通过“孵化服务+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开放平台”等方式,培养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发掘推动科技创新 创业项目,打造创新创业航母,为“钻石计划”承载优质企业,培育“世界级企业”。启迪之星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业平台,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已累计孵化服务企业超5000家,培育了大批优秀企业,其中钻石企业44家,“金种子工程”企业45家,“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领军人才等80余人,并已有28家企业成功上市。

  在“启迪之星”,“灵熵科技——科学人的协作共享平台”的创始人&CEO孙翠骥分享了“灵熵科技”的理念、团队、发展历程和构想,“启迪之星天使投资”副总经理朱肖肖与全体参观的学员分享了他负责投资项目的经历和感想。

  参观考察结束后,高校及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班的学员对清华科技园的“空间有形,梦想无限”的理念,以及清华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以及丰硕成果赞叹不已,对于四川高校如何进一步推进产学合作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基于科技创新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结合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精神,大家一致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治蜀兴川的创新发展中应该发挥关键性的智力推动作用,并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教育工作者的才智,努力在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和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伟大进程中勇挑重担。

  一是抢抓机遇,坚持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系统推进创新改革的试验和试点。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成都市“协同创新”先行先试的成功探索,依托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结合全省各地市州差异化的资源环境条件,多点位拓展和创建四川省各类型创新实验区。二是找准路径,坚持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的创新发展理路。深受清华科技园的新型合作和服务理念的启示,学员们一致认为,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企业、学校和研究团队应该建立起利益共同体意识,坚持团队攻关、集体作战的合作思路,最大限度整合创新力量。政府引导企业设立新兴产业创新引导基金,引导科研机构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并促成重大科技项目实现企业化、产业化的运行模式,包括形成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 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三是营造环境,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构建起开放式、国际化的自主创新环境。清华大学科技园的重要启示是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养成急需要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教学,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作为身处内地的四川省,在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培育中,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