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第75期市厅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赴眉山市彭山区,现场考察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观音街道果园村和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彭山区脱贫攻坚后聚焦“人、地、钱”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了交流和调研。3月9日上午,省委党校袁威教授进一步作系统剖析和讲解,学员们围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思考”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讨。
通过现场考察调研,学员们充分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完成后,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对于确保2035年乃至2050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眉山市彭山区自2014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放活土地经营权这一核心,坚持“地从何来、钱从何来、人从何来”等问题导向,充分结合本地区城乡资源禀赋和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升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农业保险金融改革、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并取得突破,有力地激发了现代农业发展中“人、地、钱”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科学配置,全面催生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以改革促脱贫,以改革促振兴,蹚出了一条彭山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村党委“六个统一”服务等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总结和宣传“彭山模式”、“彭山经验”,积极在我省乃至全国其他城市近郊农村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可带动尽快形成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一轮热潮。
通过案例解析,学员们形成了一致共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省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在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欠账较多、基础薄弱,目前我省高原丘陵山区农村与平原城市近郊农村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工作部署,对于我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既是一次难得的重大机遇,更是一项系统艰巨的政治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拥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制度优势,加上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和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学员们围绕“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建言,交流表示:一是要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要求,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多策并举,切实推动我省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四川新篇章”。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全省党员干部的共同目标,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在驻村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资源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专项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保障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各地区农业农村短板,为我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三是必须立足四川省情和“三农”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制定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我省农村地处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区,汉族、藏族、彝族、羌族等多民族混居,在规划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制度措施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科学把握不同地区乡村的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务实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既不能生搬硬套、简单照抄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农村地区的成功经验,更不能为追求短期政绩而拔苗助长、损害农民的长期利益。四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广泛深入听取并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和鼓励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制定,全面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